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初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的尝试与思考()

(2012-03-24 13:40:46)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涯教育

在初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的尝试与思考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李 晓

【摘要】初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解决学生学习动力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上,更体现在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培养生涯态度与信念方面。在初中阶段通过心理课程开展以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生涯教育的有益尝试。这种尝试也引发了我们在继续开展生涯教育实践方面的思考。全员、全方位的学校教育诚然重要,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也必不可少,而学生的自我生涯教育则是生涯教育的更高境界。

【关键词】初中阶段;生涯教育;价值;实践途径

     初中阶段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初中生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等初步形成并日趋清晰,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生活的意义、自我发展的方向,此时开展生涯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选择那些有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道德观念与行为,提升其人文素养,也可以导引学生在诸如职业目标选择等具体方面进行思考,选修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有利于自身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课程,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强化其学习动机。

    孩子们从小就有梦想,不同年龄段的梦想也有着不同的特点。戈特弗雷德森(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认为,14岁以上的孩子,其职业抱负发展进入“内在的、独特的自我导向阶段”[①],此时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萨伯、格林豪斯,还是金斯伯格、施恩,尽管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理论对青少年时期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界定的名称不同,但都认为这一阶段是人的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阶段(或称探索期、尝试期等)。青春期的孩子智力发展迅猛活跃,自我发展迅速、突出,个性发展可变可塑,情绪发展强烈多变,交际发展自主自锁……这些特点决定了必要的生涯规划指导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健康人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理论的观点与实践的现实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是开展生涯教育的关键时期,不应错过。

    一、初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的价值

    所谓生涯就是一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这一整个的过程,以及与其生命过程有关联的生活的全部。生涯规划即一个人确定自己一生的理想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进行相关努力的计划。我们可以形象地将生涯理解为如何“安身立命”。安身,解决的是谋生问题,是获取个人生存必须的基本物质条件。立命就是寻求个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如是思考,生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方法与技能的指导,而且是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如何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的一种选择指导,其价值也不仅仅体现在增进学生的职业意识,指导其职业选择上,更体现在引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参与社会活动并丰富体验、培养决策规划技能等方面。在初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使学生在人生发展转换及未来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调整,这对社会及个人都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独生子女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峻,成人世界在谈到“下一代”的时候,首先关注的不是教育问题和他们的未来,而是其生命和健康。某些学生动辄将自己的肉体生命作为惩罚成人的“工具”而肆意践踏,还有学生的心理经常遭遇“过度自我”、“严重的情绪化”、“焦虑”等不良现象的干扰。因而,让学生珍惜生命、正确认识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生命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生涯教育立足于“我是谁”的思考,引导学生从自我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寻找个人内在的资源、长处和正向资产,激发内在能量”(台湾国立嘉义大学辅导与谘商系教授兼系主任吴芝仪语),让学生为自己赋能,激发了其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意识。

    (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获得生存的能力和素质

    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大,厌学问题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二阶段更显突出,一些学生学习动力缺失,视学习为苦役。如何让学生乐学、好学,成为令教师头疼的大事。生涯教育从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入手,用“倒推”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实现目标的路径,能够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认识到实现目标需要付出行动,从而愿意以踏实的努力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这种为实现理想而学习的动机一旦形成,就会变换为巨大的动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生涯教育强调学生在自我“挖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因而注重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例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算、创造性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综合分析及推理等“思考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社交能力、自我管理、展现责任、自我肯定等个人品质。

    (三)指导职业发展方向,培养生涯态度与信念

    职业生涯教育是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标指向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定向。因而,指导学生了解、选择并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是生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但是,青少年在成长期的心理特点决定其职业定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生涯教育在初中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关系,规划生涯的意识和技能,确定生涯方向的决策能力,实现生涯目标的行动力,进而培养起具有前瞻性的生涯态度与信念。

    (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多样的学习

    生涯教育强调“生涯规划者”对环境资源的重视和利用,通过多种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心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人生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生活,明确自我追求。生涯教育不仅指导学生思考自我,而且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职业的关系;不仅指导学生选择职业,而且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与环境的关系,思考生活各层面间的互动关系。学生在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获得了多样的学习空间。

    二、利用区本心理课程深化研究的契机开展生涯教育的尝试

    (一)构建以生涯教育为主线的初中心理教育体系

    在确定初中心理课的教学重点时,我们借鉴了乔治亚州的贝尔• 格里克中学(Bear Greek middle school)的案例[②],从我区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涯规划作为主线,贯穿于初中心理教育的始终,确定了如下的年级教育重点和内容:初一年级以生活指导为重点,将教育主题定位为认知角色,适应生活;初二年级以职业探索为重点,将教育主题定位于为了解职业,定位发展;初三年级以学习指导为重点,将教育主题定位为学会学习,把握未来。

    (二)探索有利于生涯规划指导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实践形式

    在对初中心理课教学形式的实践研究中,我们除使用传统的讲授式外,更强调运用前期研究创设的以“体验—感知式”为主要特征的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分为情境体验—感知式、活动体验—感知式、问题体验—感知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完成自我成长的过程,强调满足学生“体验或运用”的需求及互助、自助机制的建立。同时,我们还根据生涯教育对了解社会、增进体验的要求,探索了实践活动形式,例如:校内志愿服务活动;走入职高校,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等。

    三、关于深入开展生涯教育的实践途径的思考

     (一)生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全员、全方位地开展

        1.学科课程是开展生涯教育的“最佳路径”

     “著名生涯理论学者舒伯认为,生涯发展课程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最适宜方式。所以,将生涯发展概念纳入学校课程是一条最佳路径。生涯发展教育不应只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是应该将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现有的课程当中。”[⑤]将生涯概念纳入现有的学校课程中,一直被认为是协助个人生涯发展的最可行办法。实践中我们也是从心理教育课这一主渠道开始,从加入相关的生涯指导内容,到逐步将生涯教育的相关内容系列化,到今天的将生涯规划作为贯穿心理教育的主线,使之同时具备生涯教育课的属性。课程是学校文化传承和教育理念体现的载体,具备生涯教育课属性的心理教育课程是目前区内初中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保证。

        2.学科渗透和实践活动是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渠道

将生涯教育的理念融入学科教学中,可以丰富生涯教育的内涵,增强其指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也能从根本上体现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素质的目的。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职业实践和体验的空间,让学生体验认知生涯、探索生涯,从而有可能做出相对可行的生涯定向,并乐于做好生涯准备。

        3.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生涯教育的重要力量

中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激励学生对未来的事业生活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引导学生选修那些有利于实现其目标的课程,因而,生涯教育应该为每位教师所了解并践行。同时,学校所有教师都以自身的角色和岗位,为学生树立着乐业、敬业的从业标杆,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学生。

    (二)家庭是个性化生涯指导的空间,家校合作有利于提高生涯教育的效益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职业价值、职业待遇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职业价值观。家庭的传统、家庭成员对孩子及他人的期待等,对孩子的职业选择及定位也发挥着作用。家庭对孩子生涯的影响既有潜移默化的内容,也应有必要的个性化指导和教育,以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清晰自己的生涯路径及职业方向,加之学校普适性的、科学的指导,生涯教育的收效会更明显。学校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网上家长学校等家校联系互动的途径,指导家长重视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孩子思考并明确生活的方向,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增强孩子的行动力。

    (三)社会实践是生涯规划的教练场,在实践反思中坚定生涯取向

    生涯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校、家庭、社区和企业等共同参与,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育实践中,我们将努力拓展生涯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利用社区、家长及其他社会资源,努力提供和创造学生到校外学习、参观、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到知识、技能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体现在前途的预见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创造能力。

    (四)学生是生涯教育的主体,自我生涯教育是生涯教育的更高境界

    学生是生涯规划的主体,只有其具有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才可能乐于认识自我、关注自我、发现自己的潜力,做更好的自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规划自我的活动中,是生涯教育收到实效的重要前提。诸如自读生涯教育的“一本书”,设计自我生涯规划图,制定生涯规划书,举办“生涯探讨交流会”等,都是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好形式。

    有人说,生涯教育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做别人的工作,学自己的功夫”。在初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让孩子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和生活目标并为其所“束缚”,而是要给孩子一种设定目标、规划生活的意识和态度,引导孩子过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教育孩子追求幸福、丰盈的人生。这才是教育和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注释】

[①]侯志瑾,梁湘明.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简介与研究评述.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2):203.

[②]李亦桃. 生涯规划——美国初中教育一例.上海教育科研,2004,(5):72.

[③]侯志瑾,梁湘明.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简介与研究评述.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2):203-204.

[④]周羽全,钟文芳.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及其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23):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