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122-通州城市图书馆/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024年1月19日,到通州参观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


沿着大运河走到三大文化中心

















大运河博物馆是首都博物馆东馆,由首都博物馆运营,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设计由崔愷院士领衔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法国AREP联合设计。设计提取了运河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打造“古韵风帆”、“运河之舟”。建筑分为一大一小两个场馆,中间有连廊相连接,两座建筑如同两条帆船在水中并驾而行。北侧的小型场馆是共享大厅,是大运河博物馆的入口门户空间,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多功能厅、非遗体验、餐饮休闲等配套功能。南侧的大型场馆是博物馆的核心展示空间,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是科普展厅,可通向共享大厅。一层是图书文创和书画展厅。二层和三层通过图文展示、文物展示、数字科技等手段,详实地展示了京杭大运河的区位、风貌、建设、发展等内容



沿着大运河走到三大文化中心





北京城市图书馆是一座方形的建筑,由首都图书馆运营,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图书馆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挪威Snhetta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设计理念是“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从外表看,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其森林状的结构。建筑的承重柱被设计成树干的形态,支撑起大片树叶状的屋顶,如同置身于森林之中。日光可透过树叶之间的空隙照入图书馆中。建筑立面是大片的暗色玻璃。白天,图书馆内的读者可清楚地看到外面的城市景色;入夜之后,明亮的灯光点亮森林,如同一片知识的绿洲
图书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地上空间被设计成山丘的形态,层层叠落形成公共平台,打造开敞式阅览空间。馆内的设计融入了大量科技元素,绚丽的光影效果融入多元复合的内部空间,塑造出一个灵动、科幻的公共场所。馆内划分了多种类型的阅读空间分布在各个山丘之中,包括自然科学馆、非遗文献馆、少年儿童馆等,同时还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设置了元宇宙体验馆、24小时无感借阅馆等,可满足不同人群借阅的需求







“文化粮仓”—北京艺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由国家大剧院运营,总建筑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建筑设计源于京杭大运河旁边的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也因此被称为“文化粮仓”,由北京建工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北京艺术中心三座“粮仓”分别为戏剧场、歌剧院和音乐厅,还设置了展览展示、艺术教育、公共休闲等空间,建筑首层可以相互连通。各个舞台的标准采用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标准,可实现相同的剧目在两座场馆同时上演。





大运河博物馆是首都博物馆东馆,由首都博物馆运营,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设计由崔愷院士领衔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法国AREP联合设计。设计提取了运河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打造“古韵风帆”、“运河之舟”。建筑分为一大一小两个场馆,中间有连廊相连接,两座建筑如同两条帆船在水中并驾而行。北侧的小型场馆是共享大厅,是大运河博物馆的入口门户空间,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多功能厅、非遗体验、餐饮休闲等配套功能。南侧的大型场馆是博物馆的核心展示空间,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是科普展厅,可通向共享大厅。一层是图书文创和书画展厅。二层和三层通过图文展示、文物展示、数字科技等手段,详实地展示了京杭大运河的区位、风貌、建设、发展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