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房企拿地金额骤降八成意味着啥?

标签:
财经 |
据中原地产最新研究报告显示,10家标杆房企8月份的权益购地金额50.78亿元,环比回落38.6%,再创年内新低。而去年同期这10家房企的权益购地金额为343亿元,今年8月份拿地总款比去年同期减少85.2%。中原地产研究监测的10家标杆房企为保利、复地、富力、华润、金地、绿城、万科、雅居乐、招商和中海。
标杆房企的动向一直是观察楼市的风向标,也是影响地价和房价的温度计。而对于标杆房企拿地金额骤减的问题,业内人士则表示,这与房企观望楼市、收缩战线、现金为王的“过冬”心态有关。但笔者认为,标杆房企拿地金额骤减无论怎样也与其缺钱有关。
作为上市房企,往往都是行业里的大佬,在他们眼里,只要政府有地出让,钱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所以标杆房企们常常充当“地王”的角色,也一直是各地地价上涨的重要推手。而各地方政府也因这些年土地财政收入颇丰,坐享土地价格飙升、地方融资平台大举抵押融资的盛宴。
现在很多上市知名房企的状况是,去年此时豪情万丈,一掷千金拿地,争当地王,而今年8月却沦落到捉襟见肘的地步,那么是什么让上市房企如此缺钱呢?笔者认为其中更有深层次的隐情。
首先,房地产市场普遍低迷,“去库存化”仍是下半年的首要目标。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649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3%,降幅比1至7月扩大0.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41661亿元,下降8.9%,降幅比1至7月扩大0.7个百分点;8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160万平方米,比7月末增加930万平方米。
另据,搜房网监控数据显示,上半年销售金额排名前50位的上市房企中,近半数未能达成全年销售目标的40%,金地(28%)、首创(24%)、莱蒙国际(24%)等甚至未达三成。由于销售市场冷淡、库存高企,使上市房企的资金回笼极其艰难,而像去年财大气粗争相拿地的景象,今年不复存在。
再者,央行的货币政策并不支持房企。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一直实施的是“灌滴法”,而非像2008年底的那种“大水漫灌”。无论是定向降准降息,还是再贷款,资金的重点始终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以及棚户区改造、高铁投资等重点领域,资金真正渗透到房企的很少。
不仅如此,受管理层加大对影子银行监管力度以及楼市拐点到来的影响,作为房企融资重要通道的房地产信托贷款,也显著萎缩。8月信托贷款减少515亿元,同比少增1724亿元;7月份减少158亿元。
最后,以前颇受房企青睐的海外融资,今年不仅成本普遍上涨,融资难度也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7个月,中国房企海外融资规模达到424.33亿美元,其中,7月份海外融资规模为56.6亿美元,环比下滑幅度为40.79%。此外,从万科等10家标杆房企国内外融资的表现来看,7月份融资额度为50.37亿元,环比下降63.74%。
随着一向“不差钱”的标杆房企,突然变得手头拮据,于是有学者担心,这会影响未来楼市新增供应。但笔者更担心的是,房企缺乏拿地资金,会使地方政府债务出现偿付风险。
众所周知,2014年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到期的高峰年份之一,有约3.56万亿元的债务到期。不仅如此,未来3年里,地方政府还有将近10万亿元的债务到期。由于债务集中到期,此时如果地价收入急剧减少,那么,地方政府将因为缺乏收入而可能出现偿付危机,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偿付风险。
据了解,上半年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为2.1万亿元,但7月份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仅1475亿元,环比减少15%,同比减少49%。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不断下滑,倒逼部分城市不得不对限购政策松绑。
为了防止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爆发,今年以来,管理层双管齐下,防患于未然:一方面今年将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扩容到10个省份,推进地方政府在债券市场上发行城投债,推进阳光融资。另一方面,为为了改善房企融资环境,继房企再融资、发行债券放开后,日前有专家建议“调整和完善房地产信贷政策”,希望为开发商拿地提供流动性,从而支撑地价。
不过笔者认为,以上两项举措治标不治本,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仅要转变政府职能,各地人大也要对其预算支出进行硬约束,中央政府还应该为地方政府拓宽新税源(比如开税房产税)。而对于房企来说,要么转型跨界到其他领域,比如万达地产做电商、恒大地产搞农牧业,要么到中西部城市去进行房地产投资,参与到国家支持旧区棚户简屋改造领域中去。
10家标杆房企,8月份拿地同比骤减八成。从表面上看,说明房地产已进入真正的冬天,房企投资观望气氛浓郁,而实际上是由于库存积压、融资渠道受阻,很多房企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对拿地的积极性骤降。所以房地产行业低迷,造成的土地市场低迷,这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还债能力无疑是极大的挑战,决策层应该着力应对地方债务风险,使之不酿成大的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