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金九银十”向来是房地产销售的旺季,但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个最需要房贷的时候,许多城市的银行却表现得相当不够给力,于是就形成了房地产热,房贷冷的奇怪景像。近期,北京、广州、天津、武汉等地多家银行都以“额度用尽”为由暂停房贷业务,一些银行虽未停贷,但也纷纷取消利率优惠甚至上浮利率,而且房贷的审批流程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长。
专家们提出警告,虽然银行信贷额度在收缩,但社会融资总量没有下降,应谨防影子银行第四季度再度活跃。目前广义货币供应量(M2)逐月同比增幅依旧超过13%的目标值。这要归功于影子银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银行信贷,支撑起了货币创造的半壁江山。
但笔者认为,目前房企的融资问题可以通过影子银行、房地产信托等多种途径解决,但个人房贷业务主要还是来自于银行,第四季度银行信贷收紧,对于房价继续上涨起到了掣肘作用。那是什么原因,造成银行收紧房贷的呢?
原因一:银行半年用光了全年房贷额度
现在的状况是,各大银行并非不想贷款,而是叹息自己没额度了!购房者更是焦躁不安,急等住房贷款下来。让我们先看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1.23万亿元,基本维持在每月2000亿元左右规模。央行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也显示,上半年末个人房贷余额为9.07万亿元,整个上半年增加9628亿元。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数据前者是增量,后者是刨去到期释放额度后的净增量。
光看这个还不能说明啥,再看看2012年的数据。2012年全年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按月增量仅超过1000亿元。贷款投向统计则显示,2012年末个人房贷余额为8.1万亿元,全年增加9610亿元。
二者一比,不难知晓今年上半年个人房贷已经消耗了去年全年的规模。即便今年银行业规划个人房贷额度有所增加,但7月份和8月份又是月均接近2000亿元的规模。这就难怪从9月初开始,国内银行的房贷额度全线告急了。2013年度的房贷额度在上半年即已告馨,难怪银行遇到“金九银十”的房贷最大需求时,只有叹息的份了。
原因二:房贷业务已“不划算”
利率“市场化”趋势导致房贷业务“不划算”。虽然中国的存款利率尚没有公开实行市场化,但各银行接连不断的理财产品发行已经让存款利率变相“市场化”。这一趋势让原来“旱涝保收”的房贷业务变成了微利甚至赔钱的买卖,银行业对于房贷业务的兴趣自然大幅度降低。从房贷收益看,目前五年以上贷款利率为6.55%,如果打7折则为4.585%;从房贷成本看,目前理财产品的年化利率都在4%以上甚至更高。因此,执行首套房贷利率打七折的政策肯定会赔钱,就是执行6.55%的基准利率也只是勉强维持成本。
在目前中国市场资金成本开始攀升和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双重夹击下,房贷已经成为银行的“鸡肋”产品:提高房贷利率,市场无法承受;不提高房贷利率,银行可能会出现亏本。在权衡利弊之下,银行业对“鸡肋”产品的个人房贷采取“冷处理”是明智之选。
原因三:“断供”和“鬼城”致使房贷风控上升。
如果说此前这种风险还一直处于“预估”阶段,温州的“断供房”则是银行风险显性化的结点。由于温州房价已经连续两年下跌,温州新建商品房价格比最高峰时下跌近40%,豪宅价格拦腰斩断跌幅50%,最低跌幅20%。一些温州房主过去买房欠银行的贷款,甚至超过了房子目前的卖价,房屋已变成了负资产,于是开始弃房“断供”(不再按期还银行贷款)。温州市银监局其提供的数据显示,至今年7月,温州全市共发生580例房屋抵押贷款弃房和15例按揭贷款,尽管这个数字与市场断供房高达上万套的说法相去甚远,但房价泡沫可能带给银行的风险已经在从担忧变成现实。
与此同时,以鄂尔多斯、常州、贵州等三四线城市为样本的“鬼城”现象,正在不断增加新的案例,银行在房地产相关链条上的贷款风险也在加大。目前,银行给房地产商的贷款不断收紧,一些小型房地产商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已经高达30%,融资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争取一个把“死刑”变成“缓期执行”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在赌房价能不能持续升值。随着国内一线房价不断攀升,二线城市房价出现滞涨,三四线城市房价开始松动,为了控制在房地产领域的贷款风险,银行业集体收紧银根也算是采取了一定的防范、补救措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