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葛兰素案折射医药行业三大乱像?

(2013-07-17 09:42:58)
标签:

财经

      公安部披露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SK)部分高管被查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GSK此次共有4名高管被抓,外资药企的“四驾”马车同时被抓,这还是首次。这些高管涉嫌受贿,并用受贿所得再行贿政府官员和医生等,其中还有人涉嫌接受性贿赂。

     葛兰素史克贿赂案之所以被查,其实仍属于意外收获。事实上,葛兰素史克高管因贿赂案落马,并非像此前各方猜测的那样有人直接举报,而是因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旅行社的蹊跷业绩。这家旅行社基本不组织游客旅游,仅靠承接葛兰素史克等外资药企的会议组织,一年的业务量就达到1亿多。某种程度上,假如不是这家旅行社的业务露出破绽,葛兰素史克恐怕也不至于被牵连出,此案的暴出,总让人觉得GSK有些“躺着中枪”的味道。

     有道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葛兰素史克“中枪”,当然也不冤枉,不过假如认为跨国药企贿赂案被查处,便认为国内医药领域反贿赂也开始“打老虎”了,那就未免过于乐观。真实的情况是,葛兰素史克暴出的贿赂丑闻,其贿赂竟然出现在这家跨国药企的各个环节,这的确令人感到不安。与其说本案是医药业中的个例,毋宁说暴露出真实的生态。笔者认为GSK中国高管贿赂案折射出当今医药行业的三大乱像。

     首先,医药市场环境混乱,外资企业“入乡随俗”。说GSK“入乡随俗”肯定有人站出来反对,因为GSK去年曾在美国认罪,接受总共30亿美元的罚单,说明这家制药巨头在国外市场也有类似的毛病。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但是,今天国内的医药市场非常不健康已是不争的事实,“劣币驱逐良币”已成必然。就算是在海外市场循规蹈矩的企业,在这样一个不健康的环境中,也面临的是要么随波逐流,要么被淘汰出局尴尬处境。于是类似GSK这种本身有“案底”的企业“与时俱进”,就不难理解了。

     再者,GSK案发,暴露了医药领域的商业贿赂手法不断“创新”。新华社此前的报道显示,除了金钱贿赂之外,这家跨国药企的某高管还涉嫌接受性贿赂。金钱贿赂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请客吃饭、娱乐消费,以及直接塞钱等纸级手段固然还在被使用,但新的更隐性行贿手法已经逐渐娴熟.比如,药企组织召开各类研讨会,邀请一些医生参会演讲,借此给予高额的演讲费;邀请相关被行贿者参加在海外的学术会议,借机赠送海外旅游服务;有些药企业还尝试着帮助医生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如此等等,皆是药企力图在药品销售方面打通关节、打开局面。只不过这些商业贿赂的隐蔽性更强,手段走向高级,值得我们警惕。

     最后,反映出“以药养医”的弊端日益显现,当前医改推进不力。GSK案发同样折射出在当前“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如今的部分医生成了药企的最得力“推销员”。这就造成了:一方面药企行贿的最终成本便会转嫁到患者身上,使得药品价格虚高——医药销售有暴利,药品价格中20%至30%的比例都源自这些成本,加重了患者的支出负担,激化了医患的矛盾。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医疗业内腐败风气蔓延,部分医务工作者和医院以此为“惯例”,在吃拿卡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行业的荣誉和救死扶伤的天职更是无从谈起。而唯有医药之间真正分开,医者开大处方的动力才会被消除。药品销售环节的腐败问题,才能得以根治。

    葛兰素史克案例的牵出,引发我们深思。一边是老百姓抱怨看病难、看病贵,而另一边药企行贿部分医院和医生,人为将药价抬高许多。笔者认为,要整治当前医药行业的乱像必须三管并举:一、目前国内的监管部门对涉事行贿药企处罚有待加强,针对此类问题,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以及美国司法部一向致力于严打,罚到企业痛到骨子里。相比而言,中国的行贿企业犯错成本太小,难以给被罚者留下深刻印像。二、加快医改的进程,早日做到“医药分开”,医生的收入完全可以靠出卖精堪的医疗技术而获得,而绝非是在医药上面赚取差价,这样可彻底根治医疗行业的收受贿赂的丑恶弊端。三、加强医生的行业道德思想的教育,强调医生的职责,提高医生总体的医德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