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只要提起耕地我们更多关注数量,国家设定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建立了完善的奖惩制度。所以,尽管这几年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地方对于土地的需求快速增长,但因为有“利剑”高悬,数量有限的耕地还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这为确保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给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过,最近有专家建议决策层,“要改变严守耕地的思路,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这样才能全面享受城镇化给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
从表面上来看,我国粮食去年实现了“九连增”的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耕地总数已经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已不足0.1公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未来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城镇化的推进,耕地面积还会下降。而同样,我国开发的土地使用效率却极低。公开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全国每年建设用地在1200万亩以上,而每年土地利用计划真正下达的只有600万亩左右。2012年各地申请建设用地面积高达1800万亩,而实际下达的计划指导只有三分之二左右。也就是说即使发展房地产或城镇化建设,中国城市也根本不需要圈占这么多可耕之地。
现在为中国粮食基本能保持自给自足而沾沾自喜还为时过早,其实中国粮食问题严竣程度已经十分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一、污染与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质量无法保障;二、国人对粮食的需求远远超过粮食增收的速度;三、我国粮食自给率正在大幅降低。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面对城镇化重要?还是耕地面积重要方面?似乎没有太多考虑余地。
首先,尽管这几年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房地产投资建设快速推进,均需受制于国家设置的耕地的“底线”,从而保住了18亿亩耕地的数量,但土地质量方面实在堪忧。监测显示,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污染加重等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在原本肥沃的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同时,南方土壤酸化、华北耕层变浅、西北耕地盐渍化等问题也日渐凸显。不断下降的耕地质量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威胁。
不仅如此,我国人多地少田薄,种值业收益比较低,农民即使知道过多使用化肥会影响农田质量,甚至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但为多打粮多赚钱,许多农民仍会选择增加化肥使用量,这也造成了耕地质量的恶化。
再者,中国每年人均粮食的消耗增幅超过了粮食连年丰收增长速度。据《国土资源报》报道,我国粮食九连增的起始年2003年,国产粮食4.3万亿吨,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34公斤。到了2011年,国产粮食达到历史最高峰5.7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24公斤,当年净进口粮食6390.3万吨,人均粮食消费量已突破471公斤。从2003年到2011年,粮食生产累计增长33%;同期消费累计增长41%,消费增速是生产增速的1.24倍。这无疑会给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带来不小隐忧!
最后,我国粮食自给率正在降低。2012年的粮食进口数据创下历史新高。如果把大豆算在粮食里面,进口的粮食突破7000万吨。去年进口大豆5838万吨,和往年相差不大,主要引起关注的是谷物和谷物粉,进口接近1400万吨。大米首次进口200多万吨。虽然中国整个稻谷的产量接近2亿吨,进口大米和国产大米相比连2%都不到,比重很低,却是个重要信号。中国对外粮食的依赖度正在日益提高。
那么中国将部分农产品交给国际市场,会发生什么状况呢?肯定会造成我国粮食安全隐忧不断。一旦美国出现干旱、南美出现大涝、俄罗斯或加拿大粮食减产,都会使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正是由于去年出现少见的干旱,使美国粮食库存下降,导致全球粮食价格一度被抄到历史高位。
所以,如果中国要仰仗全球农产品市场来解决部分粮食进口紧缺问题,就必须要掌握两大法宝:一、掌控粮食金融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使中国进口粮食没有价格长期波动的隐患。显然我国的中储粮和中粮在国内市场上尚可一直做空以稳定粮食价格,但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根本无法抑制国际投资者的恶意炒作。二是拥有保障远洋运输安全的能力,以及充足的仓储设施和便利的物流。显然这二样法宝中国目前尚不具备。
正是因为我国房地产开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造成了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城镇化和耕地的矛盾日益加深。很多学者在发问,究竟是城镇化建设重要?还是中国确保可耕地面积重要呢?笔者认为,如果城镇化进程推进后,把几个村庄的人集中在一起,将可耕地集中起来,搞现代农业,这样不仅可以优化土壤质量,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但是若像现在那样,城市开发土地使用效率那么低,很多可耕之地被白白囤积或抛荒这就很可惜了。中国粮食实现了九连增,但是安全隐患还很需要我们提高警惕,中国人少造些房子或住得小一些不会死人,但是粮食安全要出了问题,那就极其危险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