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汇占款创最高暗喻着二大危机?

(2013-03-07 14:32:55)
标签:

财经

央行3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金融机构1月新增外汇占款人民币6836.59亿元,创出历史最高水平。这是外汇占款连续第2个月上涨,并超过2012年全年的新增外汇占款4946.47亿元。笔者认为,外汇占款的急骤增长对于维护我国的资本市场的稳定和通胀预期极为不利。

     2011年到2012年三季度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连续7个季度的回落,加之美国经济不景气和欧债危机加剧,国际短期资本曾一度撤离中国,折回本地“救援”。而到了今年1月份我国外汇占款的增长速度如此之快,原因有二:其一,证监会联合外管局加快QFII审核,同时与相关部门协商,明确QFII所得税政策,放宽投资额度和资金汇出入限制,创造更好投资环境,鼓励境外长期资金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等措施。其二,在美国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日本实施的日元大幅度贬值刺激出口政策几大经济体共同作用下,使得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导致居民和企业的结汇意愿突然上升。

      虽然外管局对1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大幅提升表现谨慎,并认为外汇占款高速增长不可能持续下去,稍后将会回落。但是,笔者认为,1月份国际短期资本大幅度增加,竟然超过2012年全年的新增外汇占款,如此迅猛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要对其带来的风险未雨绸缪。

      首先,国际游资大进大出,极易引发金融危机。商务部数据显示,1月份贸易顺差为1832.1亿元人民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为92.7亿美元,合人民币580亿元左右。除去这两项,还有4424.6亿元需要说明来源。短期国际资本(国际热钱)流入致使外汇占款激增可能是主要原因。国家外汇管理局3月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升至926亿美元,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也佐证了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这说明国际热钱正在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中国,可能给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大幅波动。

      一般而言,国际热钱的特性是快进快出,快来快去,以谋取短期投机炒作利润为目的。而在这快进快出、快来快去的过程中,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的金融风险无疑是巨大的。这也是金融全球化、一体化所带来的弊端之一。伴随着金融一体化而来的就是金融危机。例如,1998年空头大师索罗斯为寻求高额回报率将资本投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引发了其楼市泡沫和汇市、股市大幅波动。但是一有风吹草动,大量游资便会撤资,随之而来引发东南亚等国的汇率波动、资产的重挫,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在中国这种短期资本大举进入之后,一旦达到其回报目标就会毫不犹豫的撤离,从而造成股市波动,楼市崩盘的可怕结果。就连外管局早先的一席话也表示出此种担忧:发达经济体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得到根治,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回升进程也可能反复。未来一旦风险再次积聚和爆发,新兴市场经济体又将被动承受资本流出和本币贬值的压力。所以,外管局要监督海外资本的流入流出,避免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大幅波动。

       还有,外汇占款激增对国内的另一个影响是助推通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预期通胀目标是3.5%左右。能否将今年通胀率控制在目标以内,任务并不轻松。可以肯定的是,输入性通胀正离我们越来越近。其一,各国将货币竞争性贬值,给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增加了不小变数。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8%,而对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依存度也在逐年提高,今年国际农产品涨价乃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国内物价上涨趋势难以改变;其二,从货币因素来看,1月新增外汇占款人民币6836.59亿元,这无疑会增大我国的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如果这样持续下去,将会使国内物价迅速走高。   

       面对1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创出历史纪录,央行必须采取措施应对。首先要加大公开市场正回购的力度,加速回笼过剩流动性。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再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冻结商业银行的过剩流动性。再者,适度干预人民币汇率,使其稳定或者略有贬值,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阻止国际热钱的涌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出口。可能有人会问,央行适度干预汇市,是否会被评为汇率操作国?笔者认为,关乎金融和经济的安全,任何国家央行都会出手干预期的,这次日本央行不是人为迫使日元大幅贬值吗?就算是香港这样的自由之港的地区,港币过度升值,热钱过度流入,香港金管局也不是出手打压吗?虽然外款占款的急骤增长还有待观察,不过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应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