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行为何关闭要宽松货币政策阀门?

(2012-09-28 10:01:39)
标签:

财经

随着欧、美、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内经济又碰上了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逐步下滑的险恶态势,很多专家和投资者均期盼中国央行也能随着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同共舞。但令人诧异的是,中国央行只是在今年6、7月间两次非对称降息之后,就采取了相对保守的逆回购来精细调整市场的流动性,显然货币政策没有大幅放松的迹像。

      鉴于季末与双节临近,央行本周在公开市场投放资金甚称“大手笔”。继本周二央行29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创下单日历史新高后,昨日央行再次进行了500亿元14天期和1300亿元28天期的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持平于3.45%和3.6%,扣除先前逆回购到期和央票到期的资金外,本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高达3650亿元。大家可能会问,为何央行的货币政策没有跟随整个世界进一步迈开量化宽松的脚步,而是采取天量逆回购操作呢?

      其一,中国经济增长下行或经济数据不理想,其原因与欧美国家存在本质差异。比如美国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是为了通过压低购房债券(MBS)的利率,来提高房价,然后通过财富效应和金融加速器的作用,扩张银行信贷,促进投资和消费,进而带动经济复苏。而欧洲央行提出有条件出资购买危机国国债的计划,不仅可以压低危机国家的国债利率,使其度过债务集中到期的兑付难关,更是通过有条件购买危机国家债券的方式,来促使其勒紧裤带,走上减赤脱困之路。

      而对于中国来说,情况完全不同。中国要消化前几年信贷过度增长所留下的后遗症,比如房价泡沫、产能过剩、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风险,如果这些风险不排除,国内央行再随意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只能带来更多的麻烦。因此,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并非要剌激当前经济再次踏上快速增长的轨道,而是要保证消化这些后遗症之后,才能再让经济增长平稳过渡与转型。今年上半年,中国央行为了“保增长”,只是在货币政策上进行了些许“微调”,就立即引发国内住房价格反弹和通胀压力上升。所以目前央行各类棘手的问题,挤压了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

      其二,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并非短缺,而是信贷资源的严重错配。在本周二央行三季度例会新闻稿上,央行强调,要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有效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笔者认为,目前社会整体流动性并不短缺,货币供应量(M2)高达92万亿元,而是相比资金充裕的大企业、大银行来说,缺钱的是小银行和中小企业,显然目前存的的问题是信贷的结构性矛盾,所以即使降息降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央行使用逆回购操作不仅期限较短,更具灵活性外,还可针对性的对特定银行开展逆回购操作,而降准的影响则是较为持久且是全局性的。    

      其三,目前我国央行还得关注,在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国际市场上泛滥的流动性会不会回流中国?当然今年7、8月的数据显示外汇占款在负增长,说明国际热钱流出中国趋势未减,但随着全球央行量化宽松形势确立之后,内外跨境资金的流向还不明朗,央行需要进一步进行观察,所以现在若贸然降准或降息,万一国际跨境资金再度大量回流中国,央行此时就会显得极为被动。所以现在中国央行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应该是明智之选。

     鉴于以上原因,央行关闭了宽松货币政策的阀门,而重新捡回了10年没有用的逆回购调控工具。即当市场资金面稍有紧张的时候就用逆回购的方式注入流动性;而当市场的流动性较为宽裕的时候,央行可以用正回购的方式再抽回一点,总体来讲即可以控制货币泛滥,又可以确保经济增长所必需的流动性资金。这有点类拟于和面,面多了加点水,水多了再加点面。值得关注的是,央行现在手中能打的货币工具之牌与2008年相比十分有限,指望中国央行能随全球各国央行那样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不现实。所以,不管是楼市还是股市投资者,要想再重温2009年那种“惊喜”的希望十分渺茫而且不切实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