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上海医药因重大财务造假等问题,被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调查,H股和A股股票出现急速下跌。截止昨日收盘上药A股跌停,H股跌24%,即便是今早开盘上药股价跌势似乎也难以遏制。导火索是上药登陆H股后的“两大并购案”均存在严重财务造假,包括2月上旬收购常州康丽制药,及3月收购新先锋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
上海医药出了财务造假等问题,引发A、H股股价的暴跌,不仅使持有上药的大股东淡马锡、大摩等国际著名的投资公司出现巨额账面亏损(据港交所披露资料,摩根士凡利1月还持有上海医药H股近4800万股,在5月17日加仓到约6200万股)。还给国内的投资基金带来了深重的阴霾,博时新兴成长持有6340万股,这只基金市值昨天一下就蒸发了7500万;而鹏华价值优势一天浮亏超过千万元。更要命的是,该事件让国资委重新审视其本来希望所有国企都能“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改革目标。从上海医药财务造假事件折射出,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着三大问题,应该引起国资委的足够重视。
首先,国企上市后不务正业现象严重。就拿上海药业来说,一直致力于并购重组等“大手笔”的资本运作。一会儿于2010年3月,吕明方主政的上药集团和上实集团医药业务重大资产重组完成;一会儿于2011年5月份,上海医药登录H股,慕集资金16亿元,从而巩固了上药与国药、华润“三分天下”之格局。俨然上药成为了一家资本运作的机构,却把其主业的公司管理体制变革、提高医药技术研发水平、业务领域拓展等放在脑后。也不仅是上药,最近几年很多国有上市公司把股市中超募来的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更有甚者还争当了“地王”,而观其本业却日渐凋落。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国资委的足够重视。
再者,国企决策决不能由一个人说了算,这是部分国企效率低下以及腐败滋生的直接原因。上海医药在本次财务造假的过程中,这一逻辑演绎得十分明晰,试想企业改革发展中涉及重大决策、重要人事安排、重大项目建设和大额度资金调度使用,如果经过集体讨论、民主决策,而绝不是少数人和个人说了算,那我想本次财务造假之事就会受到各方制约,而难以发生。如今的大型国有企业的一把手,一方面拿着高薪,亦官亦商,一方面手持党和人民赋予的巨大权利,而不受约束,即便其清正廉洁,也难保在战略决策上不出现重大失误,而一旦决策失误,会给国有资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最后,国企公司治理完善绝不能靠上市。我们再拿上海医药为例,上药为了快速完成对抗生素企业上海新亚的收购,不惜“悄悄”地以现金补足的方式将新亚的利润“拉”到1亿,虚增4000万利润。类似这样的财务造假,还有很多。若是公司治理完善,管理监督有序,这样的行为纵使不会被否决,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完成。所以国资委希望国有企业通过“先上市,后完善公司治理”显然有些本末倒置,国企、央企应该先把自己的公司治理“规范化”后,再通过发审委的审核后上市。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成熟,不具备像中石油、中移动这样的优质资产都拿到海外上市,让境外的资本市场来“规范“国企行为的能力。况且国企的效率极端低下,管理的行政色彩浓郁,也不是资本市场所能根治的。
当前正处于国资委“理直气壮大力发展国有经济”的阶段,不过从上海医药财务造假事件中一斑窥全豹,我们从可以看出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着三大问题:一、上市国企不务正业现象严重;二、国企决策者权力过大,不受约束;三、国家发改委希望通过将国有企业全都上市来完善其治理根本行不通,中国A股市场尚不成熟,不具备成熟市场那样强制“规范”国企行为的能力,而作为国企应该自己严格规范好自己。现在国资委唯有潜下心来深刻反思并修正国企目前存在的弊端,才能更加理直气壮的发展国有经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