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10年股指期货推出之时,不少投资者就提出是否会对股市资金面带来冲击的忧虑,如今这种担心又出现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启动之后。甚至很多专家认为,国债期货一旦真正启动,会使本已失血严重的A股市场,更加雪上加霜。不过,从近期A股市场的表现来看,国债期货的推出似乎对A股的趋势并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看来大家的担忧是多虑了。
其实,市场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十多年前国债期货启动或叫停对A股市场的影响让人印象深刻:当国债期货推出之时,A股走势便出现了长期的低迷。而1995年5月18日国债期货市场正式关闭之时,股市却奇迹般连续三天“井喷”。由于当时不设涨停板制度限制,上证指数三天涨幅最高59.93%,不少个股翻番。那么历史是否会重演呢?
国债期货对A股市场的影响很有限
首先,国债与股市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当年之所以互动关联如此强烈,是因为1995年时国债的规模仅1000亿元,再加上国债期货与股市均不设涨跌停板制度,杠杆率最高达100倍。在这样市场规模小,杠杆率又很高,且鼓励投机的氛围之下,大机构(像万国证券)在两市之间游刃有余,给国债期货和股市带来此消彼长的效应不足为奇。而现在国债市场市场已经发展到了2011年的7.7万元,同期A股市场也从5万多亿的市值发展到21.5万亿。两市早已不是当年的规模了,所以不能相提并论。
把资金流向归咎于交易品种的增减,这其实是对A股暴涨暴跌的一种误读。任何市场的生命都在于创新。如果说国债期货对A股市场可能带来资金分流,那期货市场为啥对此新品种从未出现过“恐新症”?要知道股指期货的资金门槛远比国债期货高(50万为起点),市场资金更有可能流向国债市场。而玉米、小麦等商品期货合约保证金额仅1000-2000元,还可以有杠杆效应,也并没见投资农产品板块的股民对此趋之若鹜。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只有新品种上市才能给市场带来新的投资群体、新的资金和新的活力。如果靠依赖封杀其他市场的产品创新来围堵A股资金外流,终究只能是隔靴搔痒,于事无补。
其次,国债属固定收益品种,其投资者属于风险厌恶型,多为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国债期货合约标的为固定收益品种,现货波动很小,期货还设涨跌2%的熔断机制,这仅为股市和股指期货的五分之一,稍有风吹草动就被“叫停”。而股票则是浮动收益品种,其投资者多为风险偏好型,本来进入股市炒股就是不在意国债那点微薄的固定利率,正是因为风险偏好不同,所以债民和股民萝卜青菜各取所爱。
去年,股指期货上市前针对股民的简单问卷调查发现,期股两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分别拥有基本固定的投资群体,相信国债期货和股市同样也是如此。股民“不涉期”的主要原因是“专业性强”和“风险太大”,最后见选项才是“资金门槛高”。而国债期货的专业性也很强,CPI、货币供应量、国家信用、全球经济环境还有政府财政收支等都是影响国债期货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而最核心的因素是利率的升降,国债期货的价格与利率成反比。
最后,国债期货交易资金主要来自银、保、基增量而非股市存量资金。近年来,我国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指银行间拆借市场SHIBOR利率),波动日益颇繁。国债期货主要为国债投资者提供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机会,是为了抑制投机性操作,所以对股市的影响明显要小于当年。据测算,如今商业银行持有国债3.9万亿,超过整个国债市场的63%。证券、基金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国债面额超过680亿元。而1995年时国债市场不仅规模小,且75%不能上市流通,而今可流通比例已达85%。正是因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成为国债期货市场的主角,所以当年违规吸引股市资金流入国债期货市场再难重演。
国债期货推出对A股市场有积极一面
国债期货将激活国内债券市场,推动企业发债步伐,可以有效减轻IPO对A股市场的资金压力。健全的证券市场以股票和债券互为犄角,公司上市直接融资包括股票和债券两种形式。而中国现在是股市直接融资比例不高,但IPO规模位列世界之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发债需要支付固定利息作为回报,而企业上市IPO则可以只圈钱不回报。国债期货将直接推动债券市场发展,引导公司发债以降低新股发行规模、大小非解禁对A股市场的资金压力,对实现股市、债市均衡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此外,国债期货对银行股有一定影响。多年来上市银行的优良业绩靠信贷扩张的“存贷差”来获得,等到信贷扩张过后,以及监管标准上调时,上市银行每年要向资本市场提出“再融资”计划,此举一直给人一种圈钱大户的印象。而国债期货的推出可以促进债市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上市银行借此契机转变单一的放贷的赢利模式向多元化之路发展。
当今的国债期货的推出意在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仅不会分流多少股市的资金,反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改变原本只重发展股市,而相对轻视债市的跛脚的不平衡发展关系,让股市和债市共同承担直接融资的功能,给股市IPO不断抽血减轻压力。最后通过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倒逼上市银行转变单一的信贷扩张赢利模式,向资金节约型银行发展,这可以使上市银行减少每年都要提出再融资规模,对于股市行情发展也非常有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