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商业领域诚信缺失,才使跨国巨头如此放肆

(2011-11-04 10:18:00)
标签:

财经

      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联盟”在当地时间11月1日发表了一份报告,报告指出,今年的7-10月,该组织购买并检查了强生在13个国家销售的婴儿洗发水的标签,结果发现,日本、英国、瑞典、荷兰、南非等国家销售的同类产品不含有季铵盐-15(是一种防腐剂,可通过释放甲醛杀菌),而销往中国等国的婴儿洗发水中含有该种致癌物质。事后虽然强生方面作出了微量季铵盐-15能起到防止有害细菌的滋生,对人体无害的解释。但有消费者对强生公司提出质疑:如果甲醛存在于日化产品中并无危害,那强生公司为啥要在全球实行双重标准? 

    无独有偶,就在稍早一些时间,国际商业巨头沃尔玛的绿色猪肉事件、家乐福的价格欺诈事件,着实让中国民众在对本国商品缺乏安全感之后,更对国际大品牌的信任度也一下降到了冰点。人们惊呼,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该相信谁?中国商业领域已缺乏基本的信用机制。要知道,无论是强生、沃尔玛、家乐福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在其母国是断然不会出现惨假和欺诈等行为的,他们能在中国肆无忌惮的进行造假发人深思,更说明了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

     无论是跨国公司也好,还是国内商家也罢,他们深深知道,不守信比守信更合算。拿普通猪肉冒充绿色猪肉,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发现,既便是发现了,也最多只是罚款了事。还有拿人工养殖的鱼冒充野生鱼,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消费者也没有专业的知识去识别,即使被发现,也只是简单的赔偿而已。我们以此类推,当一个社会的违法收益远远高于违法成本时,就会形成一个隐性的鼓励造假、欺诈的机制,因为造假、欺诈的收益将远远高于一经发现被查处的代价。

     造假成本太低,不仅是一个立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执法的问题。其实,中国的一些立法对于造假行为的惩罚也并不算低,但是由于执法者的诚信丧失,导致在执法过程中,法律法规被严重打折。法律何以被打折?因为执法者的诚信出了问题,当执法者发现,严格执法并没有多少好处,但其一收受贿赂,放造假者们一马,不仅钱包可以鼓起来,而且很少被处罚,这也是一种隐形的鼓励造假机制。在韩国为啥公务员不敢受贿?因为只要政府公职人员受一次贿赂,一经查实,将永远被开除公职,与之相比,违法成本太高。 

     因此商业社会的普遍不诚信,从根子上说不仅要健全法律法规,而更重要的是对执法者的惩罚机制要完善。现在的很多执法者不仅不去严格执法,却通过寻租行为,沦为造假者的帮凶,成了联合造假,而这种联合造假却并不为公众所知。正是因为上述原因,造成了商业领域造假和不守信成了商业竞争的最基本手段。网络欺诈、食品安全及商业领域的一系列造假行为大行其道,劣币驱逐良币,诚实守信者被逐出市场。一些跨国企业正是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制度缺陷才做出了一些在自己母国想都不敢想的卑劣事情来。要知道在其母国一旦被发现造假,极有可能被罚得倾家荡产,清除出局,而在中国市场却可不受此约束。

     在欧州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一个生人社会,而不是熟人社会,这个社会运行流畅的关键在于“信用”。最先欧美人士信用最早有崇教信仰的约束,他们相信如果不讲信用将会受到现世报的。后来欧美商业社会中出现了社团,每一个加入社团的人都具有一个“信用印章”,如果商人不守信,可能其并不一定会受到问责,但如果被社团发现,这个社团就会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必然将其扫地出门,这是一种信用的连做机制,人们相信只要在社团之下的商家都是讲诚信的。而进入现代社会,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商人的欺诈和执法人员的受贿都有较为严厉的惩罚措施,所以西方国家不讲诚信、欺诈行为远比中国要少。强生公司在其他监管标准更高,准入门槛更严的国家不敢用季铵盐-15,而在中国等制度不严的国家,他可以放心使用。  

     如今中国的商业诚信已经是严重缺失到可怕的程度,当知名品牌“思念”三鲜水饺被检出可引起肺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媒体记者问及一个老年消费者是否还会继续购买时,那个老年消费者无奈的说还会继续购买,她思索了一下解释道:“思念水饺虽然查出了球菌,但谁能保证其他的水饺食品就更安全了?恐怕还不如它呢”。对于中国商业诚信的建设而言,不仅要建立严格的法律,更要对执法者建立严惩机制,不仅要建立商家的征信体系,更要在道德上宣传守信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诚信,国家不会长久;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诚信,那只能是一踵子的买卖,难以基业长青;如果民众都不讲诚信,那这个社会就会礼崩乐坏,这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诚信崩溃的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