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记者调查北京高尔夫球场发现,其每天草皮灌溉使用的全是地下水。一份内部资料显示,北京的高尔夫球场一年耗水4000万立方米,这相当于10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水。无独有偶,又有媒体曝出:大连的高尔夫球场,直接用城市饮用水库的水来浇灌草坪,并且还把混杂着农药、杀虫剂的污水排进了水库,而当地普通农民的生活用水却已极度匮乏。
面对高尔夫球场狂饮水源,而当地村民却遭遇缺水的问题,高尔夫俱乐部显得底气十足:我们球场用水是经过政府批准的,要不然我们也不会这么操作。与之坚决态度形成反差的是当地水务、环保部门却一问三不知,面对媒体要求其出具供水标准、审批情况、日常监管以及供水量的限制资料,政府职能部门则避而不答。一边是职能部门讳莫如深,另一边是经营者理直气壮。
有资料显示,国家自2004年起,就不断对高尔夫球场建设下禁令,这其中,自然应该包括“严肃查处违法占地、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维护土地利用和管理秩序”可结果怎样?结果是:截止2010年底,全国已有近600家高尔夫球场,但正规通过审批的仅有10家左右,而这又是在国家自2004年起不断对高尔夫球场建设下禁令的情况下发生的。
为何高尔夫球场屡禁不止?地方政府乐于给高尔夫球场项目开“绿灯”这里面有丰厚的经济利益在作怪,只要高尔夫球项目上马,就能带动周边的房地产项目,引领高档住宅和别墅项目的跟进,从而在原本高额收益的“土地财政”上再分一块“蛋糕”。引进一个高尔夫项目要上千亩土地作为支撑,这对于一些靠出卖国有土地确保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而言,可谓是“天上掉金砖”,至于后续跟进的房地产和配套产业,更是能让地方政府赚个盆满钵满,在税收和外资引进上也能给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财源。
但是,在亮丽而又浮华的政绩背后,当地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的根基在大肆损失,高尔夫球场浪费水资源极为严重,甚至造成周边地区民众饮水困难。高尔夫球项目虽然能把富人聚集于此,却把当地普通民众隔开。墙内富人享受着高档娱乐的奢华,墙外失去土地的农民在没有了土地作为谋生手段和保障后,不得不另寻生机。这种鲜明对照就不是单纯的土地流失问题,而会进一步演化为民生问题和水资源浪费污染问题。
从村民的水碗抢不过高尔夫球场浇灌,这一现象足以看出,在当地政府的心目中,民众吃水问题比起高尔夫这一高档娱乐项目来,显然天平的砝码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后者是其政绩的“镀金粉”。正因为如此,一些水务局、环保局的人员才支支吾吾,三缄其口,球场的排污问题才被漠然置之;俱乐部人员才能趾高气扬,有持无恐。
我认为,必须从改革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入手,改变其单一的以经济利益为重的政绩观,把财政型政府变为民生型政府,这样可以减少高尔夫球场这些年来不断疯狂扩张的数量。在此前提上,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科学严厉的制约制度,对城市高档经营性用水实行限时限量供应,严格要求用水企业实行循环使用,无害化排放。对高尔夫球场这类用水大户,要明确规定必须配套建设污水净化处理设施,严格规定饮用水严禁用于非饮用的浇灌,违者将受到停止供水等处罚。其次还需进一步明确监督部门的职责,水务部门正常监管用水排水情况,环保部门提前介入监管高尔夫球场的排污情况,通过严管重罚的手段。最后,公众参与监督也必不可少,唯有如此才能倒逼经营者提升保护水源的意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