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怪现象:一边是老百姓难以承受的高房价,一边是持续升温的住房热销;一边是开发商抱怨贷款难,一边是目不暇接的楼盘开工与封顶;一边是宏观调控措施频频出台,一边是商品房价格高烧不退。面对发生在房地产领域的一连串怪象,人们不禁要问:开发商建房的钱从哪里来?买房人的钱从哪里来?是谁在背后力挺高房价?
是谁成就了这么多开发商?
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有大大小小的开发商47000多家,其中仅在北京市注册的房地产公司就有4000多家。一位房地产开发商曾担言:“没有银行的支持,我们的楼盘的确无法支撑。”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至10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611亿元,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0268亿元,占总投资的70%,同比增长28.4%。与这些数据遥相呼应,前10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到位资金20592亿元,同比增长29.2%。据专家推断:“虽然渠道不同,但这些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最为保守的估计,目前银行资金至少占房地产公司资产总额的70%。”
中国银监会的统计印证了这个判断:今年1至9月份,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一路攀升,从年初的增长16.2%,上升到9月末的增长21.4%,比贷款总量增速快6.8个百分点。银监会官员也承认:“房地产贷款已占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余额的20%左右。在不少地方,银行的信贷资金有60%甚至更多的比例流向了房地产行业。”由于开发商的主要资金来源都出于银行,所以开发商在建好了房产后,故意抬高房价,一旦公司出了问题或房子买不出去,最后还得由银行埋单。
现在各银行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就是:如果房价下跌,银行自身持有的房地产抵押价值就会缩水,从而冲抵银行的自有资本。而银行自有资本的下降,则使银行不得不减少对房地产的信贷投放,从而进一步推动房价更大幅度的下降。不仅如此,房价若下跌,地价也会越来越不值钱,地方政府前几年借银行的债务将可能部分违约,银行届时会处于一边拿着开发商抛弃的房产(截至7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24亿平方米),一边拿着地方政府抵押的地块,而无法变现的尴尬境地。
高价房产到底卖给了谁?
很多人奇怪,现在如雨后春笋般竖立起来的高楼大厦到底卖到了谁的手中了呢?我认为:目前这些楼盘价格都是由银行信贷资金在支撑着。手里没钱的,可以拿银行的贷款买房,用的是银行的房贷;手里有钱的,也拿银行的贷款来买房。结果是,房地产商用银行的钱建成了房子,转了一圈回头又卖给了银行,这样一个玩“空手道”的游戏,迟早要出问题的。
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一些开发商在利益的驱动下,搞起了自卖自买的假按揭。更有甚至者,一些银行为了维持眼前的虚假繁荣,竟然对假按揭采取默许或直接参与。据一家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估算,该行在住房贷款中的不良资产有80%是因虚假按揭造成的。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陕西分行就曝出了该行营业部朱雀大街支行与当地房产商内外勾结,骗取银行信贷的大案。
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这些年来,在支持消费信贷的政策鼓励下,各家银行从过去的偏重支持房地产供给逐步转向支持供给与消费并重,各家银行纷纷将个人住房贷款作为其业务的重要支持点,这在大大提升房贷者的购买力的同时,更剌激了房地产业的迅猛扩张,同时又直接推高了房价,为今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上世纪90年代,由于资金链骤然断裂,一度导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使银行背负了巨额的呆坏账,教育深刻。根据统计,当时泡沫最盛时,银行被套牢资金高达6000亿元,这还只是在海南周边较小范围内的房产泡沫破灭后银行的损失。可以想象,今天的房地产规模之庞大已远非昔日可比。我们又一次忽略了当年惨痛的教训,那么我们只能再走一回当年的老路,只是付出的代价将远比当年要惨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