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再次报道了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乱象:商务部此前公布的铁矿石进口贸易资质企业名单已形同虚设,大量不具备资质的企业都在从事铁矿石进口贸易,无序进口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近年来我国铁矿石谈判节节败退。令人不解的是,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为什么10多年来在铁矿石定价方面一直没有话语权?
铁矿石谈判越谈越不如前
铁矿石定价权旁落早已不是一二天的事了,至于我国铁矿石进口“贸易”的一片混乱,更是持续了足有10年之久。别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有大起也有大落,而铁矿石10年来大涨小跌,从10多美元/吨一直涨到200美元/吨;别的东西尚且还有“一收就死,一放就乱”之说,铁矿石却历来是“越乱越管,越管越乱”。
近年来,有很多专家提出了重夺铁矿石话语权的妙法,就是在谈判桌上“适当增加政府力量”。但是搞笑的是,自从“准官方”身份的中钢协替换下宝钢,“代表”中国的铁矿石进口谈判以来,一年一度的长协价给谈成了一季度一调整的浮动价,接着给谈成了一个月一调整的准现货价,接下来更是连谈判的资格都被三大矿给剥夺了,成了人家三大矿连谈都不跟这边谈,直接一个传真仍过来:下批货涨价,照这个价赶紧付款,否则断供!谈出这么个“成果”来,相信罗冰生与单冠华二位谈判代表也是一脸无奈。
“一盘散沙”让中国失去铁矿石定价权
尽管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大国,在谈判桌上却越谈越差,三大矿现在已经“牛”到连谈都不跟中国钢协谈判,说白了就是中国的钢铁工业集中度很差,根本没有抱成团。在日本,铁矿石买方只有一家新日铁;在韩国,铁矿石买方只有一家浦项制铁;在印度,铁矿石买方也基本只有一家米塔尔。而在中国呢?最保守的估计是有两三千家铁石石买方!这还仅仅是有实力、有意愿从国外直接进货的,如果算上那些只能靠高价在国内现货市场上买铁矿石的小钢厂,那“规模”是数以万计。
中国铁矿石进口秩序极端混乱,才使得三大矿根本不把中国钢协看在眼里。如今中国的钢铁行业的弊端在于政府介入过多,特别是地方政府及其官僚们无孔不入的广泛介入。不客气地说,直到今天,中国钢铁业仍未完全走出晚清时期“官督商办”的色彩,与其说所谓的国营与民营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演化成中国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各级地方政府都本能的想要抓个钢厂在手中:山东省政府要抓山钢;日照市政府要抓住日钢,河南省政府要抓住安阳钢铁,而河北省政府干脆把一大堆小钢厂硬凑到一起,“组建”了一个“河北钢铁”。这种局面,致使中国的钢铁业彻底的碎片化,其结果就是在国际上失去了话语权,甚至谈判权。
那么,中国钢铁业为啥不通过整合来提高集中度,从而夺回铁矿石的话语权呢?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地方政府对钢铁业的无孔不入和各自为政,致使符合经济规律的钢铁业整合迟迟无法进行。只要地方政府广泛介入钢铁业,甚至直接“官办钢铁厂”的局面不从根本上改观,中国钢铁业“一盘散沙”的局面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观。因之,铁矿石现货市场上囤积炒作泛滥、进口贸易里作假欺诈猖獗的局面,当然也不会有丝毫的改观。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毫无价格“话语权”,中国钢企在谈判桌上任人宰割的局面同样不会有丝毫改观。
中国钢企为啥不通过期货的方式来锁定价格?
有些专家提出“应采取更多期货的方式来确定铁矿石谈判的价格”设想,我觉得此法不妥,且不说对于品质多变的铁矿石,如何推行期货的技术问题尚需研究。一旦铁矿石被推上期货舞台,其属性必然更加金融化,而早已被西方金融资本控制且不乏华尔街高手操盘的国际矿业巨头与国内“看英文合同都费劲”且还处于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中国钢企同台对弈,其结果可能给中国钢铁企业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
要解决困绕着铁矿石发生的种种乱象,重新在国际上夺回铁矿石定价的话语权:其一,必须运用那句名言:“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由地方政府来解决的问题,政府就做好;不该由政府来张罗的问题,请就请地方政府退出,让不受掣肘的自由资本解决本来应该由资本来解决的问题。其二,中国钢企必须抱成团,只有斩断“无序进口,各自谈价”的弊端,成立一个唯一的代表国内钢企利益的团体,像日本、韩国、印度那样只有一个代表出来谈判,那么我们才能重新夺回失去10年之久的铁矿石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