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还在持续攀高的菜价近期突然“跳水”,全国各地的菜价均出现大幅下跌,据商务部监测数据,中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批发价格连续三周回落。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在4月25日这一天连续召开专家和农业部、商务部两个价格座谈会,就当前蔬菜问题、农作物生产及价格形势进行研判。可见,菜贱伤农问题已经引起了发改委的高度重视。
菜贱伤农的现象因何发生?
日前,济南菜农韩进因无法承受菜价下跌自杀,引发人们对“菜贱伤农”的极大关注。很多种菜的农民现在都处在血本无归的窘境。举个例子:现在大菠菜跌到5分钱一斤,一亩中棚的菠菜成本在3000元,现在每亩菠菜最多收入才1000元。也不仅是菠菜,其他诸如油菜、小白菜、芹菜价格全部都跌得惨不忍睹。
造成今年各地出现蔬菜滞销现象是多重因素叠加而成,一方面南方蔬菜集中成熟同时大量上市,形成暂时性的供需过剩;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的高菜价剌激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不少地方盲目扩大某些品种的种植面积,加上供应信息严重缺失,产销引导不力,都加剧了现今大量蔬菜滞销的现象发生。
为何农民卖菜难,市场买菜贵?
现在一边是农民受去年蔬菜价格攀升剌激而扩大种植,最终带来市场供应的骤增,菜多价跌,许多菜只能白白烂在地里;另一边却是,尽管蔬菜收购已低至“白菜价”,可见经过诸多流通环节,最终进入零售市场的价格还要涨几倍。卷心菜从菜地里到市民手中,0.35元的进菜价,到市民手里成了1.5元。所以市民一直觉得菜价很贵,根本无法想象菜农会因菜价过低而自杀。
究其原因,市民之所以享受不到低菜价的优惠,就是中间环节太多。一般从田间到市民手中至少要经过3个流通关,即第一级批发商、第二级批发商、菜市场商户。每道环节都要加价20%(因为运费成本大涨),蔬菜价格最终到市民手中上浮达5倍-10倍根本不足为奇。
政策措施能否保护农民的利益?
为了应对蔬菜价格的急跌,商务部于22日紧急采取5措施:一是加强市场监测,做好信息引导。二是利用网络建立网上蔬菜对接平台。三是产销对接,降低流通成本。四是组织加工转化,扩大蔬菜用量。五是开展蔬菜收储调节上市时间。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可以暂时缓解农民买菜难的问题。
但是,我觉得应该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对不同蔬菜的需求不一样,应该让每个城市建立起网上蔬菜对接平台,及时让农民掌握消费需求变化,以及发布信息及寻找商机,这样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网上的供求信息来决定自己明年种什么作物。除此之外,我国对农产品的保险制度也应该逐步完善,就是说如果农产品一旦跌入保险公司合同约定的补偿价格之内,受损失的农民可以在保险公司处得到补偿,使农民不致种菜血本无归,这样也可以让种菜的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保护菜价就是遏制通胀
一边是城市菜价上涨,3月份CPI创下同比上涨5.4%新高,一边是成千上万的农民由于菜贱而放弃种菜,这一情况引起了我们对通胀加码的担忧。也就是说,如果农民因亏损太多,而缩小种菜面积,要不了多久,菜价还会因供应短缺而重新上涨。现在,我国的农产品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情况之中,就是当天气原因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农产品价格就会上涨,当农产品上涨过后,农民都去扩大种值面积,由于供大于求,而导致菜价暴跌,然后农民又减少种值面积,造成农产品价格的再次上涨。所以保护菜价,就是控制通胀的基础。
蔬菜价格的波动,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让其有针对性的种植农作物,各城市应建立对蔬菜产销的预警系统,发布相关生产数据,争取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够了解各方面农产品的信息尤为重要,农民可以参考数据一确定种值什么,避免农产品价格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