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存款进入股市必须从分红开始
(2010-12-08 14:04:36)
最近,大家讨论最多的恐怕是对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的讲话,李委员称:当下中国应该从调整宽松的货币政策着手,减缓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还应该有序的将银行里的存款引导出来,扩张股市,同时也要有序地让资金出国投资。
可能李稻葵委员认为中国储蓄率过高,货币存量又过大,如果将这些储蓄的一部分引导到股市来,既可解决当前股市流动性的问题,同时增量的储蓄资金也可以提高管理层发行IPO时的速度。据统计,10月份国内储蓄下降了7000亿,很多专家也表示:现在存款利率远低于物价上涨的情况下,负利率难以阻止民从把银行里的钱取出来,投资实物(包括股市)。
但是笔者经历过二次大牛市,一次是2001年的2145点,一次是2007年10月份的6145点,由于牛市的暴富赚钱效应,我亲眼看到很多储户从银行中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投入到股市或购买基金,而恰恰是在此时,股市的历史性大顶正好筑成。所以历史经验表明,当储蓄资金流入股市,大量储民开户之际,也就是A股出现大调整之时。2007年10月前后入市的基民和股民,恐怕现在大多考虑的不是资产贬值的问题,而是严重缩水蒸发的问题。
如何合理引导储蓄资金流入股市,首先A股的定位就要改变,不能光从为国企解困、为银行解决坏账率、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还要切切实实的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真正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2010年中期业绩披露结束,分红家数偏少的状况依然延续。截至8月30日,沪深两市披露中期分红方案的仅有66家,占公司总数的3.4%。其中,沪市主板公司20家,深市主板公司5家,中小板公司34家,创业板公司7家。上市公司吝啬分红,广大投资者不能从分红中得到多少利益,只能在二级市场上博取价差,面对如此A股市场如此高的市盈率,投资者的风险远比把钱存银行要大。即使有个别上市公司每年分红回报投资者,但投资者得到的红利,恐怕还赶不上银行的利率。
而在美国股市,如果说2009年是公司分红大打折扣的一年,2010年会是公司高分红的一年。这其中,分红最高的包括GE、星巴克、联合健康集团,微软、英特尔、摩根大通、Verizon和AT&;T、沃尔玛和造纸公司惠好(Weyerhaeuser)。金融危机中,GE的公司分红从每股季度分红31美分消减到10美分,即使在震荡过后的今天看来以前的好日子也是不太可能的了。但是,GE正在朝着高分红迈进,公司最近也在恢复回购股份计划。有预计称,只要没有二次探底,到2011年,GE每股季度分红将达到14美分到15美分。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股民是真正享受到上市公司盈利所带来的红利的,面对上市公司的慷慨回报,他们自然不会把钱去存银行。
与二级市场股东相反的是,截至8月31日,113家创业板公司的发行前股东中,直接持股市值超过1亿元的自然人有406人;直接持股市值为千万级别、且出现在前二十大股东中的发行前自然人股东有471人。也就是说,创业板开板近一年时间里,至少有877名个人(家族)一夜之间身家超过千万。同样是股东,为什么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要用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钱去购买高市盈率的上市公司股票,而那些PE、VC却享有平均成本只有1元左右的股票呢?一边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亏损惨重,一边是股市频频创造财富神话,试问一下李委员,你还忍心让储户去当炮灰吗?存钱可能遭受贬值,但是去购买高市盈率的股票那肯定是血汗钱严重缩水!
李稻葵委员讲得很好,把储蓄资金引导进入股市,但是这要等到股市各项制度成熟的那一天,要等到股民们每年可以坐享上市公司红利回报远远超过银行利率的那一日,要等到股市的投机氛围逐步变为价值投资的那一刻,相信此时的A股市场才真正如李委员所讲的那样,是一个分流存量货币的好地方。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