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成了商品市场的速效救心丸?
(2010-12-03 09:21:40)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消息称,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2%,较10月指数再上升0.5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连续第21个月高于505,且连续第4个月出现回升。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呈现平衡发展的势头。这对于短期的商品期货走强提供的支撑。
不仅如此,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周二公布,11月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62.5%,为今年4月以来最高。本周三公布的英国、德国和法国的11月PMI也都超过了57%,都大幅高于预期和之前的数字。在上述利好的推动下,外盘商品期货也从过去几周的调整中暂时走出,不管是伦敦的铜、美盘大豆、棉花和原糖都也有所反弹。
受中美及欧洲经济数据利好的影响,国内商品市场对数据利好的反应立竿见影,这使前几日饱受物价调控、货币政策收紧、期货交易成本升高等不利因素之后,本周国内商品期货出现了一波反弹。PMI消息公布之后,商品期货的三大板块:金属、化工、农产品都做出了正面的解读。上海的金属铜、橡胶和郑州的白糖由于前期跌幅过大,成为了反弹的主力。那么11月PMI的利好,真的是国内商品期货的速效救心丸吗?
回顾过去一个月,经济数据的好转往往与经济过热如影随形,这使得国内政策调控的暴风骤雨只会加大,不会减弱。11月分,央行先后两次宣布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使得该比率高达18%,创下历史新高。就在上周,国内三大商品期货所还拿出了“提保”、“提费”、“提涨跌停”的组合拳,用来抑制资金对大宗商品的过度炒作。
从11月中国PMI分项数据看,最令人担忧的是反映原材料价格升降变化情况的购进价格指数竟然高达73.5%,且远高于PMI其他有利于经济面的指标,这与大宗商品价格前期的飙涨相映衬。购进价格指数自今年8月以来持续强势攀升,目前已达到2008年的最高水平。
有鉴于此前的调控政策的集中出台,再加上中国PMI数据的向好也要值得我们投资者警觉,因为11月的PMI中的购进价格指数已经高到了73.5%,在购进价格指数中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有色金属冶炼等分项都达到了80%以上,这表明国内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而同时的需求增长由于国家经济转型,未来动力可能趋于减缓。
我提醒大家,11月PMI对商品期货来说只不过是一颗救心丸,当药力过去之后,还要复归原状。商品投资者还应该保持理性的头脑,不要对当前市场的短暂反弹抱有过高的期望,谨防下一波调控政策的到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