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A股出现了调整走势,很多人把其归咎为11月CPI极有可能突破5%,创下年内新高。如果事实正如预期,这无疑会加重了负利率的程度,那么12月份央行加息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很多人把昨日A股出现了剧烈震荡的原因归于:市场对央行可能在12月加息的担忧。那么市场传言加息的依据从何而来?如果加息真的能左右股市的向上进程吗?
自今年5、6月份以来,央票收益率不断上升,使得央票的一、二级市场利率持续出现倒挂的现象。相对于高企的发行价格、超低的收益率,机构在一级市场认购央票的热情在持续下降,而央票的二级市场热度在逐渐升温。截止11月26日,3月、1年和3年央票发行利率分别低于二级市场111个基点、68个基点和75个基点。上周,央票发行量均不足百亿,创历史地量水平。
从目前央票发行的情况下看,央行想公开市场净回笼的能力已基本丧失,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在不到9天内央行二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不过,靠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回笼市场过剩流动性,必竟不是常态,所以根据历史经验,在进入加息周期后,当央票利率大幅超过1年定存利率后,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就很大。
那么加息是否对于股市构成利空呢?如果仅是一次加息对股市的利空只是心理预期,但是连续加息,那对股市的影响也只不过是加重了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支出的负担,所以说加息对股市的影响远不及央行二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因为二次提高准备金率就等于向市场回笼资金在7000亿左右,这对于A股短期的流动性影响较大。
纵观历史,由于通胀逼使货币政策动用加息工具,也没有使A股低头,从2007年央行连续6次加息来看,在牛市格局中,进入加息通道,不会影响A股走牛;但如果在市场情绪较为悲观,大盘处于震荡状态,人们对A股未来并不十分看好的情况下,连续加息,会对股市起到一定的打压作用。所以加息的利空更多层面是停留在人们的情绪之上。
无数历史经验证明,暴跌之后总会有人找出种种理由来证明下跌的合理性。但是在中国股市这二三十万亿的巨大的市场上,没有任何一股市场势力能够完全引导全局。暴涨暴跌那只是市场按照自身的规律在走,不过国家货币政策的取向在其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最后,楼市面临高压、商品期货全线暴跌、股市面临调整,这都不是靠加息一种工具可以左右得了的,它们的调整是多种因素叠加,再结合其自身规律而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