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国一直被不少西方媒体视为国际油价疯狂上涨背后的“推手”,并在国际社会上背负着这一“骂名”。自从去年下半年后,国际油价暴跌曾令这一论调有所缓和,但伴随着最近国际油价有再度抬头之势,经济似乎已经复苏了的中国有可能再次被指认为“高油价制造者”的桂冠。
    
就在去年国际油价“高烧”之际,西方争议最大的是中国国内成品油调价的滞后。相比于当时140美元以上的国际油价,国内油价水平仅相当于80美元/桶,这在西方看来,中国政府采用对石油价格管制做法变相鼓励了石油消费,等于助推了油价的持续上涨,要求中国政府实施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与国际油价接轨。
   
就在不久以前,中国政府颁布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当国际油价超过每桶130美元时,国内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这一规定还是令国际社会担心,一旦未来油价再度高企,中国政府还会回到价格管理制的道路上来。我个人认为,即使从防通胀上考虑需要对国内油价有所管制,不与国际油价接轨,但也要从其他手段体现石油资源的稀缺本质,例如,大幅提高大排量车的用车成本或者采用与国际油价挂钩的弹性燃油税制度。还有,中国应积极发展替代能源和新型能源,从根本上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美国政府就用玉米提练乙醇用作汽车燃料),咱中国人可以用煤的开发衍生品来替代石油,因为我国在煤的存量世界第一,有这方面的优势,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这样可以扭转海外对中国“高油耗”的不良印象。
   
其实,西方一直指责中国是“高油价制造者”是很不公平的,因为从世界定价机制的历史来看,最初由西方垄断寡头石油公司定价,再到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定价,现在国际石油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地缘政治、国际资本、美元汇率波动等多重因素叠加而成的高度复杂的定价体系,当然中国高用油量也是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的因素之一,但不能全怪到中国人头上,中国对油价的管制,绝不是油价去年涨到147美元/桶的主要推手。我们举个例子:去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国际油价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从147美元/桶,高位“跳水”至32美元/桶,跌幅高达78%,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石油需求的下降不可能一下子降这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炒家的大量撤离有关(估计未来黄金价格走势也会高位跳水的)。
   
当前全球还是在奉行“石油—美元”贸易结算机制,尽管美元持续走弱,但还是起着其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因为美元与石油的挂钩,这使得美国拥有强大的石油定价的话语权,并利用美元的波动来获得其巨大的资本利得。可以毫不跨张的讲,真正控制着石油价格的幕后推手是美元,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不仅没有国际原油的定价话语权,更无力改变以美元计价的石油脱离其实际情况的疯狂上涨,只能被动的采取一些措施。如果那天石油—人民币未来取而代之石油—美元的话,则肯定国际油价运行更加平稳,中国也不会被指责为“高油价制造者”,当然这样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政府在中短期内绝不可能让人民币国际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