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0天连发4起校园凶杀案! 问题出在哪?

(2010-04-29 15:36:21)
标签:

校园安全

凶杀案件

吸毒人员

郑民生

江苏

杂谈

作者:成都商报记者杜玉飞

 

今天上午9点,持刀杀死8名小学生的郑民生被执行枪决。郑民生被执行极刑,源于今年323日,持刀在南平实验小学大门口行凶,造成85伤的惨剧,伤亡人员均为南平实验小学学生。郑曾在南平担任医生,因屡次恋爱受挫,又与同事、家人关系不和,遂悲观厌世,进而产生行凶杀人的恶念。

 

    正当人们尝试着遗忘这个罪恶的名字时,悲剧再次撕裂国人的伤口,今日下午15时左右,广东省湛江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凶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8名学生和1名教师。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人员死亡。16时许,这名约约40岁得行凶男子被警方制服。

 

    让人痛心的是, 412日,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发生凶杀事件,共造成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行凶男子已被警方抓获。据了解,行凶男子有精神病病史。

 

    南平凶案甫一发生,就引起了很多人士对于校园安全的忧虑,广西合浦凶案发生后,人们除了继续关注校园安全外,对精神病人的监管也成为人们反思的问题。

 

    现在还不清楚,今天发生得广州雷州凶杀案,行凶男子的动机是什么。不到40天,接连发生3起校园凶杀案件,而且死伤者众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每个家庭幸福的重要元素,孩子的事,点点滴滴都是大事,我们应该反思校园安全,早在2006年,我国就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建立校园周边整治协调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但事实上,学校的安保措施,让人不得不忧虑。从上面3起校园凶杀案看,警察都是事后赶到,从某种意义上讲,扩大了事故的伤亡。其实,要求每个校园全天候配上有武装的民警,起到震慑作用,显然警力是不足得。 面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可以借鉴交警高峰在路口值班模式,让民警或巡逻队员,在上下学高峰期间,在校园周围执勤。除了维护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外,还可以震慑犯罪分子。此外,在学校附近,增设治安岗亭,这样也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但加强校园安全保护,只是一个指标之策,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这几起凶杀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脉络:失意-无处宣泄-产生法社会心理-制造社会重大公共事件引发关注。而这些行凶者选择制造社会公共事件的地方,都选择了手无寸铁,像花朵一样娇嫩的的儿童。

 

    我们不难看到,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农村,除了对吸毒人员有重点监控外,对于流浪人员、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员的监护还是空白,特别是一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简直就没有纳入管理范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住房、教育、医疗等的高费用,让每个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从每年自杀数量增多就可以看出。自杀者,大多是遇到挫折,缺少宣泄途径,觉得生活无望,于是选择轻生。研究表明,很多自杀者,只要在自杀前,有很好的宣泄和沟通途径,是可以避免悲剧的。

 

自杀往往是隐形的,是一人一事,往往引不起人们的关注。还有一种“自杀”行为,那就是报复社会,制造有轰动效应的事情,来引起社会的关注,这种现象社会破坏力更大。

 

那么,怎样从“本”上治理“自杀”以及“报复社会式刑事犯罪”呢,窃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中国有句古话,不患贫而患不均;其次,要对特殊人群给予关爱,比如吸毒人员、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患者、流浪人群、精神病患者,特别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思想和行为容易偏激的人群,社会要多关爱,不妨建立在社区建立心理咨询求助中心,不光在物质上予以关爱,更加在心理上给他们提供一个宣泄通道。

 

也许,这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吧。

 

后记,今天中午回报社,打开电脑,有一则震惊的消息弹出,江苏泰兴一幼儿园今天上午又发生凶杀案,导致31名幼儿受到伤害,目前已经导致4人死亡。

悲剧,何时才能停止?昨晚又同时在议论,可能是媒体的大量报道,“诱导”这些仇视社会的人将毒手伸向娇嫩的花朵,非也,矛盾并不在此!

其实,整个社会都该反思。

        

 

[乡村教师小学砍伤多名学生和老师现场组图]

[校园暴力的升级]

[江苏又发生砍杀幼儿事件]

[江苏泰州屠童恶性事件,4幼儿被杀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