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都商报记者许绍连

央视CCTV这个英文缩略是不是也要被““屏蔽”呢?
NBA是什么?CBA是什么?F1又是什么?
别以为我问这样的问题是多余,因为有一天它们说不定就会成为一道考试题。为什么?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这些体育迷现在耳熟能详的赛事名称,正在一步步地从大家的听觉中消失,取而代之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和“一级方程式赛车”。而率先如此操作的,便是高高在上的中央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规定在转播中不再使用NB、CBA以及F1这样的外文缩略词,据说是接到上级通知的结果,而在“屏蔽”之列的其实并不只是这些体育赛事的缩略词,还有GDP、WTO以及CPI这些同样已经家喻户晓的专用缩略词。没有人解释为什么要“屏蔽”这些英文缩略词,但可以想象,央视领头这么做,是出于所谓的保护民族文化的考虑——咱中国乃泱泱大国,怎么能使用外国人的缩略词呢?!
这样的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似乎也很民族与高尚,但是,细品之下,其实并没有多少道理——历史进入到21世纪,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早就已经变成“平”的了,于是在各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外来语或者缩略词,可以说是再容易理解不过的事情,何必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之下,再去做那些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自我保护”呢?这个道理,就像当年流行穿中山装,而现在着西装已经成为了正式场合的潮流一样,并没有谁对谁错以及孰是孰非的问题,根本犯不着上纲上线,将其一棍子打死。
根据最新规定,NBA今后只能说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CBA只能说是“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F1则只能叫“一级方程式赛车”,这样的名词更新或者回归,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究竟又有多少或者多大的意义,说起来也是相当的怀疑。原因很简单,人们对于一项赛事或者一种文化的认同与否,严格来说其实与其名称是并没有多少关系的。喜欢NBA并受其文化影响的人们也并不是因为它改叫“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便不再喜欢并受其影响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有关部门要想直接保护乃至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更重要的还是拿出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发自内心喜爱的自己的文化产品来,否则,就算是将所有的外文缩略词在中国的电视及出版物上全部都“屏蔽”了,也无法从根子上解决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外来文化又长趋直如的现象。比如说,你拿CBA与NBA进行PK,就无法让喜爱篮球的人只看CBA,不看NBA,更何况二者本来就不在一个竞争平台之上。
“屏蔽”事小,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真正的大事情。而这个问题,显然还没有解决!
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