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润发是一个人在战斗(《孔子》观后感抢鲜发)

(2010-01-21 13:34:54)
标签:

影评

发哥

孔子

阿凡达

周润发

鲁国

娱乐

作者:成都商报记者潘媛

 

2009年,我们看了太多的明星打堆的电影,《建国大业》《十月围城》《风声》《梅兰芳》……这些电影让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在黑暗的影厅里忙着数星星。现在,周润发带着《孔子》来了,他肩扛手提,如履薄冰,他让我们回忆起,还有这样的电影:一个人撑起一部电影的魂。
    发哥完成了任务。
     但除此之外,《孔子》再无其他让人惊喜的亮点。

粗糙的孔子
     在电影开拍之初,导演胡玫曾称自己“如履薄冰”。现在看来,确实如此。孔子外在的气质和形象足够清晰了,但他内在的核还没出来。换句话说,这部电影野心很大,但却每一处都没有做够,在观众眼里,夫子仍然停留在2D的维度中,仍然没有立体起来。
     大概是因为胡玫长期习惯拍摄电视剧的缘故,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给人的感觉是:如果原班人马,把故事拉成40到50集的电视剧,应该是一部力作!
 
大失水准、可有可无的特技
     先替《孔子》鸣不平——命运让它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刻,正好是在《2012》和《阿凡达》之后。很不幸,中间的间隔时间几乎没有。
     于是,人们很难再以平常心去看待《孔子》中的大场面电脑特技。
     影片前期宣传中,孔子任职鲁国中都宰后遭遇的堕三都、夹谷会盟、齐鲁大战以及武子台平叛等四大战役成为重点,万千军队、茫茫火海等特效制作场面,令主创甚至扬言《孔子》是一部战争片,其海外片名也改为《孔子之决战春秋》,主打史诗战争路线。 
     孔子见老子那一段,为了展现这是孔子的回忆,导演将镜头设计成坐在屋子里的孔子回头遥望,突然间万丈白光,老子穿着白袍子,坐在危崖之上,和孔子谈心。不得不说,这一幕特技实在太乡土了,打光的方式很像张纪中的武侠电视剧。
     然后是两场可有可无的大场面战争戏,一场是在齐鲁会于夹谷会盟。齐国的大军突然绵延于山谷中,为了展示山雨欲来的战争氛围,电脑特技在这个时候粉墨登场。这一幕像极了当年《无极》中万牛奔腾的景象,那可是5年前的制作水准啊!另一场战争戏是攻城戏,数万大军攻城拔寨,密密麻麻的战士,又如粗糙版的《木乃伊》。看到这里,不得不附和一下学者鲍鹏山在“崩溃”的情况下提出的质疑:“春秋时代没有这样大的战争规模,几百人就是大战争了。”即便人再多一点,也没必要用电脑做那么多假人出来吧?
     《孔子》对外宣称投资1.5亿人民币,所以我们不能苛责它的特技效果能比得上《阿凡达》,甚至比《阿凡达》逊色的其他好莱坞大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4D电影技术专家李学均曾口出狂言:“《阿凡达》的水准,中国完全可以做到。我算过,只要花6000万元。”也不知道他的这笔帐是怎么得来的。如果6000万能做《阿凡达》,《孔子》又何至于此呢? 
     有评论认为,与其过度渲染大场面,致使观众临场失望 “不过尔尔”,不如抓住细腻情感的优势处,不必一味求“大”或许才是《孔子》的求胜之道。

 
没有冲突,没有核心
     拍孔子的一生,确实是一项繁重浩瀚的任务。尤其是他的身后,还有一个波澜壮阔的春秋背景。《孔子》选择从孔子51岁任中都宰后开始讲述故事,直至其73岁去世。用编剧陈汗的话来说,截取这段时间的故事,是因为在此之前的孔子人生比较“散文化”,对电影来说“很闷”。所以影片一开场表现的就是孔子从中都宰一路升为鲁国国相的人生巅峰期。电影进入后一小时,孔子在鲁国的政治施展宣告失败,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开始,孔子的人生再度进入编剧口中的“散文化”阶段,整体节奏急转直下。
     有评论认为,电影前后两段风格迥异,折射出《孔子》主创的举棋不定——在被认定习惯娱乐、疏离严肃为审美取向的观众面前,追求可看性对于历史题材电影是束缚还是提升,这个问题在《孔子》这里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恐怕还是在于胡玫的“如履薄冰”。
     惯于拍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也许是不适应电影的篇幅,其把握的叙事节奏确实存在问题。整部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很散,尽管编剧已经尽量将孔子的人生截取得较短,但故事的讲述中仍然缺乏戏剧冲突,没有高潮,也没有核心。
     子见南子,是整部戏中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容易被人记住的场景。除了这个话题本身难以避免的香艳之外,周迅与发哥的对手戏也算得上是本片中最精彩的对手戏。南子的出场画面,像极了《一树梨花压海棠》中小洛丽塔出场的那一幕,这个胃口吊得好,于是观众们开始蠢蠢欲动地期待着重头戏的出现。而那段历史上著名的“发乎情止乎礼”的相见场面终于开场,按照片方提供的资料,南子“带着三分天真烂漫,三分从容自信,再用三分才华和妩媚去挑衅孔子,同时暗暗留下一分对孔子的崇敬”。周迅和发哥都演得好,所以给这段高潮戏留出空间,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为史料留下的真空,人人都可有自己的解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影片增加了弹性。
     很可惜,子见南子太短了,像“子见南子”这样的冲突太少太弱了。这场戏足以成为噱头,但不能拯救全片。
 
B
精细的发哥
     当初片方宣布周润发出演孔子,引来外界一片哗然,发哥曾笑称自己“丝毫不懂孔子,也没读过孔子的书”。等到电影拍完,发哥又说:“我现在还是不懂孔子,我只要懂这个角色就行了。”
     孔子的扮演者当初浮出水面,谁都可以是怀疑者。用编剧陈汗的话来说,当初在一项网络调查中,支持率最高的人选是陈道明,而周润发根本不在候选者之列。看完电影,再扪心自问,却发现,除了发哥,真的没人能以孔子的姿态立在那块大银幕上。无人取代,周润发做到了。
 
这是他一个人的电影,其他面目都很模糊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孔子扮相非常完美。
      孔子的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老人已经93岁高龄,去年6月她曾亲自到片场探班,她表示“电影拍得很好”,尤其是周润发的表演,似乎让她看到了“孔子再世”。
     也许没有比这出自孔子后人更高的评价了。
     高大是我们对孔子本人外表最拿得准的已知条件。在片中,发哥塑造的孔子身形高大而略带佝偻,大部分时间穿着陈旧的麻布棉袍,包括晚年造型的白须白发,都和我们心目中的孔子重合,这在第一时间为发哥版的孔子赢得了认同感。
     周润发完整地塑造了孔子,不管是落魄的,挣扎的,还是开心的,悲哀的,抑或是抗争的,他都把握得丝丝入扣。自称“懂这个角色”,发哥可不是胡乱吹牛。在那场冒雨离开鲁国的戏份中,发哥数次摔倒在水中,但仍然找不到感觉,都已经黯然到这个份上了,导演还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后来还是发哥开了窍,他说:“孔子应该在摔倒之后突然笑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一幕“神来之笔”。 
     孔子的三千弟子,人确实很多,要表达也很有难度,所以这群人以群像出现的机会比较多,基本上可以说是面目模糊,甚至连戏份最多的颜回也算不得有鲜明。子贡、子路、冉求,也许很多观众直到看完全片都还没搞清楚谁是谁。陈建斌饰演的季孙斯、马精武饰演的齐景公、许还山饰演的老子以及张凯丽饰演的孔子妻,都因为演员本身的功力,在表演方面不存在问题,却也没有惊喜。至于叔孙武(王斑饰)、季孙肥(陆毅饰)、鲁定公(姚橹饰)等小辈们的演出,也算用力,但终究因为整体平淡的原因,让人根本记不住。
 
看完剧本他流泪了,拼了命也要做
      尽管在《孔子》的巡回宣传中,发哥一如既往地不改耍宝本色,但他幕后的艰辛却很少为人所知。“德艺双馨、六艺精绝”的孔圣人令周润发经历了可以说从影以来最痛苦、最挣扎却也最尽兴的一次演艺经历。
     “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这个戏,为了这个角色服务的,不论多么艰苦,只要出来的时候,导演说好了过了,观众看着过瘾,那拼了命也要做。”发哥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实饱含了拍摄时的酸楚百味。从他看过剧本后感动流泪的那一刻起,他就已下定决心为塑造这个“很人性”孔子而拼尽全力。当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孔子的风采时,请不要忘了发哥在幕后艰辛的付出:下跪跪到膝盖肿了,练琴练得耳鸣了,射箭射得手长茧了……
     发哥屡次自称“不懂孔子”,胡玫对此表示怀疑:“他说是这么说,但我觉得他是外松内紧。我感觉他一定做了很多功课。”跪是春秋时候的习惯,导演胡玫曾感慨:“任何人都做不到像发哥这样,他每天能跪着的时候,绝对不坐着。”无论是在住所还是在拍片现场,无论是吃饭还是背台词,周润发均不辞辛苦一直保持跪姿,直到膝盖跪肿。
     相传孔子“六艺精绝”,其中琴艺更是颇有造诣。而对于片中的孔子弹琴一节,从来没有接触过古琴的周润发决定亲自上阵,从零开始学古琴。剧组专门为他聘请了一位古琴老师,发哥得闲就苦练弹奏,据说曾为此出现耳鸣。天道酬勤,片中孔子的古琴演奏全是由发哥亲手奏出——如果这一点事先没有揭秘,任谁也听不出来这是一个初学者奏出的旋律。
     而为了演好孔子与季孙斯比试射箭的场景,剧组为发哥请了专业射箭运动教练。虽然发哥枪战、动作的大阵仗都经历过,但射箭还是头一遭。在教练指导下,发哥苦练到手臂酸肿,直至最后手上结起一层厚厚老茧。总算发哥很有天赋,从张弓握箭的姿势,到凝箭待发的气势,到射出利箭,都令教练竖起大拇指。
     当然,节食减肥、拍戏拍到发高烧,这些故事对于发哥这样德艺双馨的老戏骨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也不必赘述。
     鲍德熹说,周润发每天在片场开工前,都坚持按照古礼向大家深鞠躬,不光是老板、导演、监制,连场工和群众演员他也不漏掉一个。这也许是《孔子》片场最震撼人心的一个内幕。
 
更多精彩博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