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掖地区育才中学校史  编写后记

(2009-12-30 09:05:50)
标签:

张掖

育才

中学

校史

编写

后记

校园

张掖地区育才中学校史编写后记

 

2001年秋季,新的张掖中学领导班子决定编写育才中学校史。10月中旬,成立校史编写机构,下旬,编写工作全面启动。并逐步充实了编写工作人员。经过半年多的工作,20026月底,两校校史正式脱稿。

半年多以来,校史编写组的同 志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投入工作,不论是年逾花甲、拖着病体的老前辈,还是步入教坛不久的年轻人,大家都向着一个目标前进把学校几十年的历史展示于世,不致因学校的变迁而被岁月的尘埃所掩没、所遗忘。

因为年代的久远、校址的迁徙、机构的演变、人事的变换,早、中期的史料已寥寥无几,有的阶段甚至无片纸只字。这就使我们的工作难度和强度加大。为此,编撰人员不辞辛劳,奔波于地、市档案馆及社会有关部门,找资料、查档案,广访问、勤联系,千方百计进行挖掘。除在当地找老同 志、老校友外,2002年元月初,大家又冒着漫天飞雪,迎着数九严寒,赴武威、上金昌、下酒泉、去嘉峪关,到处寻访。春节前,大家又挤上西来东往的列车,远征西安、兰州、北京、石家庄、邢台等地,硬是联系了一批校友,收集了大量史料。

通过查阅档案、收集资料、寻访校友和编写稿件,大家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风雨,和历届校友们一起,从建校起一步步走向现在,展望未来。大家深切感到,学校从创立到现在,确属不易,它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无数人为其成长壮大而呕心沥血、埋头苦干、不计名利,默默奉献。它有过成功的欢乐,也遭受过挫折和苦难,但它终于走到了现在,走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不应忘记历史,更应该珍惜现在。许多校友现虽在异地他乡,但母校的身影和琅琅读书声,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中。

在编写过程中,这项工作始终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得到广大教职工和校友的关心,尤其是老同 志的热切关注,原育才的老领导董仁堂、王安济及马耀骥、杨春善、魏金生、程忠,……原张中老校友刘文浩等分别为编写校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照片及有益经验。在史稿审核工作中,除校史办的同 志外,刘文浩先生为二稿审核与定稿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对从建校至20016月的学校历史编写的同 志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别、分析、筛选,去粗取精,反复修改,有的六易其稿,始乃完成。他们互相传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真诚坦言,为了提高稿件质量,无不积极工作,尽力而为。

参加编写工作的同志为:

李诚(学校概况,第四编,后记,图片编辑与文字说明),高永旭(第一编,第二编),张嘉贤(第三编一、二章),朱旗(第三编第三章),韩惠文(校级领导简介,特、高级教师简介,荣誉和著作),唐学仁(名人简介,校友录),马国瑞同 志对稿件进行了通篇与修改。李诚、任作扃、苏政同 志在修改全稿中做了大量工作。

我们的意愿是将原学校的发展里程及取得的主要成就,真实、全面、可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由于史料不足、时间紧迫、水平有限,这部史稿尚难尽如人意,遗漏之处在所难免。谨请各位校友及读者见谅,并请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

 

                                              校史编辑室

                                               200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