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茹店村大冢应为后梁朱友珪陵墓
(2025-06-07 15:28:19)洛阳市伊滨区西朱村曹魏大墓(M1、M2)的发掘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尤其是M2墓,其规模宏大(远超诸侯王等级)、形制独特(带七级台阶的长斜坡墓道)、出土石牌制度等特征,结合其位置在曹魏洛阳城东南方向约20公里处(符合文献记载的曹魏皇陵区方位),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M2墓主就是魏明帝曹叡本人。
这一确凿的考古发现直接证伪了汝阳茹店村大冢作为高平陵的传统说法。曹叡不可能有两座帝陵。
汝阳茹店村大冢位于洛阳东南约40-50公里处(今汝阳县境内)。这个距离对于曹魏时期(公元3世纪)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和步行)而言,一天之内确实难以完成从洛阳宫城到陵地的送葬行程。曹魏皇室在营建陵墓时,必然会考虑到送葬的可行性和礼制要求。
相比之下,西朱村曹魏大墓(M1和M2)距离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仅约20公里,完全在当日可达的合理范围内,与文献记载更为吻合。
历史上一直有学者对茹店村大冢是否为高平陵持怀疑态度。这种怀疑主要就是基于其过于偏远的地理位置,与曹魏薄葬、陵区相对集中的特点不符(曹魏帝陵和部分宗室墓集中在洛阳城东北和东南不远区域)。
据《旧五代史》等记载,后唐明宗李嗣源(李克用养子,沙陀人)在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即位后不久,于五月即下诏:“诏修朱全忠(朱温)、朱友珪墓,应缘陵事人,宜令河南府预为安排。” 这表明后唐政权在灭梁后不久,出于安抚前朝旧臣、展示正统姿态等目的,确实对后梁前两位皇帝的陵墓进行了修葺。
茹店村大冢与伊川县白沙镇朱岭村(后梁太祖朱温宣陵所在地)直线距离仅8.5公里。这个距离在古代属于同一个大的陵区范围是合理的。
朱温的宣陵位置在朱岭村(白沙)相对明确。朱友珪作为弑君篡位者且在位极短,其陵墓的营建必然仓促,规格可能受限,位置也可能不在核心陵区。后唐修葺其墓,更可能是象征性的封土、植树或简单维护,而非重建,但帝陵的规制大体还是要维护的。
茹店村大冢规模宏大(现存封土高约15米,直径约50米),其形制、规模与五代时期帝陵特征更为接近(尤其是封土规模远超曹魏薄葬风格)。结合它与朱温宣陵的距离以及李嗣源修葺朱温、朱友珪墓的记载,该大冢极有可能就是后梁郢王(废帝)朱友珪的陵墓。后唐的“修葺”很可能使其封土等地面标识得以留存至今。朱温宣陵附近也只有这个大冢合乎朱友珪帝陵的规制。
前一篇:寿春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