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出身高贵,不是莽汉---从两通墓志说起
标签:
程咬金程伯献墓志唐代 |
“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有一位叫程咬金, 在大众的认知里,此人是一个“大老粗”,家世出身不好、走私过私盐、蹲过监狱,因为一次在梦中经过高人指点,学习了很强的本领,但是醒来后只记住了前三招,就成为了后人们口中所说的“三板斧”。
但两通墓志的出土完全推翻了这个说法。程咬金不但不是莽汉,而且出身高贵,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程昱。
这两通墓志一个是程咬金本人,一个是他的孙子程伯献。
程咬金墓位于陕西咸阳礼泉县的昭陵附近,这座墓葬历史上几经盗掘,毁坏严重,墓室已然空空如也,1986年文物部门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只出土了少量的文物和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正是这座墓葬的墓志铭,上面详细的记录了陈咬金的生平。正是这块遗存下来的石碑,给人们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
墓志铭详细记载程咬金的曾祖父官居北齐兖州大司马,祖父身居晋州大司马之位,其父为瀛洲刺史并官至“大中正”(负责组织人事的大官)
同时,程咬金的原配妻室孙氏出身不凡,原为县令千金,这从侧面也证实了程咬金的身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墓志铭中记载了程咬金使用的武器并非是大板斧,也不仅仅有“三板斧”的武艺,他使用的武器是马槊。马槊比普通的长矛更长,而且重,使用难度很大,可见程咬金身强体壮,骁勇善战。
所以,程咬金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官三代”。但是一个名门望族出身的子弟,为什么会取了一个如此接地气的名字,实在是让人难以捉摸。有相关学者猜测,“咬金”可能是长辈给他起的小名,而且在古时候有一种说法,孩子的名字越俗气,身体越好,才能健康茁壮长大。后来,程咬金有了一定名气,还成为了一个能够带兵打仗的大将以后,他自己把名字改成了“程知节”,这样听起来就与他大将的身份比较匹配了。
历史上,程咬金也参加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中,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协助下,李世民等人才能顺利诛杀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兵变成功后,程咬金的官职又有了提升,被任命为右武卫大将军。
贞观年间,程咬金先后担任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后被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高宗时期,他被拜为左卫大将军。
关于程咬金出身高贵的证据,除了他自身的墓志记载之外,还有一个铁证就是他孙子程伯献墓志的发现。
1974年洛阳考古工作者黄明兰在邙山一农民家中发现了一块唐代墓志,曰:《唐故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赠户部尚书广平公墓志铭》,这个广平公就是程咬金的孙子程伯献,上面清晰的记载,
关于这个孙子,还有一些故事。程伯献的事迹,被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记录在册。程伯献年轻的时候,也是有志青年。武则天改革天命的时候,程伯献极力反对。武则天想宰了程伯献,但是顾及舆论影响,留下了程伯献的性命。武则天把程伯献贬去长沙,让程伯献坐冷板凳。
程伯献看着一群差不多年纪的功臣子孙升官发财,自己却一直在坐冷板凳。程伯献心态失衡了,程伯献苦思冥想,终于想通了:“做人不能太正直,越是正直的人,越是没前途。越是溜须拍马的人,越能官运亨通。”
到了唐玄宗当朝的时候,曾经不顾生死的有志青年程伯献不见了,他变成了一个逢迎巴结的马屁精。程伯献为了讨好高力士,居然跟他结拜为兄弟。堂堂凌烟阁功臣的后代,居然跟太监义结金兰。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功臣子弟纷纷认为程伯献不要脸。
高力士的母亲和养父去世后,程伯献为讨好高力士,以“孝子”自居,不仅自备孝子的丧服丧带,在灵柩前披头散发哭丧,哭得比自己死了爹娘还难受,还对往来宾客以“亲儿子”身份迎来送往。逢迎换来了回报,他最终在高力士的帮助下,官至右卫大将军。
安史之乱后,高力士受到了惩罚。程伯献作为高力士的党羽也受到牵连。此后,程家就开始衰败,再也没出过什么大官。可以说,程伯献断送了程家的前程,是程家几代富贵门族的“终结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