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第一巨碑和会圣宫遗址

标签:
北宋会圣宫会圣宫碑玉帝阁 |
在偃师山化乡寺沟村北的邙山之巅,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这就是著名的北宋会圣宫碑。从这里极目南天,悠然见嵩山;邙山与嵩山之间,是流淌千年的洛河和洛河冲积平原;这里高冢林立,石像生遍野,谓之“七帝八陵”,这就是宋陵。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宋仁宗为了解除从开封到西京洛阳祭奠先祖的奔波之苦,在今偃师山化乡的凤凰山(邙山的一段)上修建了会圣宫,作为祭奠宋代四位已故国君(其中一位是其曾祖父赵弘殷,被追封为帝)的行宫,以便斋戒沐浴,举办相关仪式。宋仁宗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个戏曲里被“狸猫换太子”的主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之一。当时国泰民安,国库丰盈,因而费巨资修建了会圣宫,为时四年方成。会圣宫碑即立于行宫落成后的景祐元年(1034年)。所谓“会圣宫”,“会”有重温、缅怀的意思,“圣”就是君,也就是每年春秋季皇室祀祖祈福时在任皇帝住的行宫。
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由于国家采取抑武扬文的国策,人民生活相对富庶,但是军事上却是“侏儒”,常被外族骚扰侵略。1115年完颜女贞建立金国,立国之初,与北宋约定“海上之盟”,共同向鼎立的辽国宣战,谁知道北宋政权是个军事上的“猪队友”,两次战辽皆败。这让金国大为蔑视,随之撕毁与北宋之约,两次发兵,南下中原。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十五日,洛阳被金兵攻陷。为了震慑民心,破坏赵宋风水,宋陵遭到金兵的抢掠毁掘,会圣宫也被焚烧。
今天的会圣宫遗址之上,会圣宫阙早已消散风中,只剩下会圣宫碑,还在苦守着大宋的尊严。
http://s10/mw690/001O2JSozy70Of4kt3H99&690
http://s7/mw690/001O2JSozy70Of86MtMe6&690
http://s6/mw690/001O2JSozy70OfaJkrzd5&690
会圣宫碑为楷书刻就,文字端庄工整,笔法俊秀又不失浑厚,有欧虞之风。由翰林学士石中立撰文,翰林院待治御书院祗侯李孝章书并撰额。巨碑高约9.2米,宽2.22米,厚0.72米;帽顶盘守六条浮雕舞龙,龙爪下有一三角花雕,内有佛像安坐;碑额篆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碑身两侧刻飞鹤流云牡丹纹,异常华丽,整体刀工精美,浑然天成。正面碑文36行、行84字。碑文文字之多,为全国碑文之最。碑文详述了建筑会圣宫的由来和经过,描绘了会圣宫的地理位置、建筑的宏伟壮观和“奉安圣容”礼仪的隆重,以及“士庶朝谒”的盛况。其主旨乃在颂扬宋初诸帝太祖、太宗、真宗以及仁宗的武功、圣德、教化、政绩。其撰文、书丹、铁笔并称三绝。该碑不仅形体高大雄伟,雕刻精美,更让人感到幸运的是直到今天依然保存完好,被誉为中原第一碑。
在会圣宫碑的四周约百亩范围内,瓦砾遍地,偶然可见精美的宋三彩残片;碑北面约50米处,今尚有两根巨大的宫殿石柱仍在原处矗立,这是当年行宫主殿的遗物,在这里可以遥想会圣宫当年的繁华。
http://s7/mw690/001O2JSozy70Ofg0HQy06&690
http://s11/mw690/001O2JSozy70OfqFicy4a&690
在会圣宫的西南方百米处,有一个当地百姓为纪念会圣宫的玉帝阁,大约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内有壁画,甚为精美。玉帝阁是用会圣宫焚毁后的残砖建造而成,典雅而古朴,虽无皇家气派,却有仙风道骨的清灵。http://s12/mw690/001O2JSozy70Ofsiw5l9b&690
http://s12/mw690/001O2JSozy70OftOZUD8b&690http://s4/mw690/001O2JSozy70OfvAOPNc3&690
http://s16/mw690/001O2JSozy70OfwBlLh3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