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谈谈梦想与理想之差

http://s1/mw690/001O2rCvzy7batiW5GM20&690
4分之差可以改变什么?从一本掉到二本,从北上广回到二三线城市,还是彻底终结一个梦想,为生活谋一个新的天地?《20:16》里的叶海鹏就因为这4分断送了自己的乒乓球运动员梦想,转而去香港另谋生活。要为梦想扼腕叹息吗?可若是赢了那场球,就没有后来鼎鼎有名的化工大王。
与梦想有关的电影很多,其中空谈梦想的更多,于是到最后能打动人的,不是梦想,而是有奋斗轨迹的理想。理想是梦想被现实摧残之后重塑的模样,它指向的是另一条路,你甚至不知道终点是不是你想要的,但一定好过原地踏步。我觉得叶海鹏打包好行囊准备去香港时的所想就是如此,所以才会义不容辞地放下炼钢厂的铁饭碗。
叶海鹏的奋斗史是狮子山精神的代表之一,相对于香港本土制造的情怀之作,《20:16》在狮子山精神的表达上,更直接,直接得不加修饰,比如那被蚝壳刮成鱼鳞片的脚底板。只有铁皮屋顶漏下的星光,在暗示失去梦想的叶海鹏,迎来了新的理想。说个题外话,我还蛮喜欢电影里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香港,大家都机会平等地在半山谋生活,勤力与机会都一样重要,每天睁眼就是“我要奋斗”,太有正能量了。
如我等还在奋斗中的小市民,看这类半自传电影也是在寻求一些有用的鸡汤。其实成功人士的鸡汤说来说去就是那些,但你能从影片中看到,他们也会被少时无法实现的梦想牵绊一生,也会因为父亲的阴影无法放下执念,老来颓唐时独自一人对着遗像神伤。叶海鹏对小女孩说,“危机”里藏着机会。但还有一个道理,叶海鹏没说出口,由影片通过那场他对着遗像神伤的戏对观众传达出来:人在处于危机时,更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于我而言,当年虽不是4分之差,却也是因此放弃向往的专业-新闻,转投能更早挣钱的专业-旅游。可我毕业后从事时间最久的工作还是记者编辑。表面上是过渡性地放弃梦想选择理想最终回归梦想,其实,梦想早已在经营理想的过程中,与理想融为一体。比如我依旧讨厌当初选择的专业,却还计划着能实现将旅游、电影与文学结合在一起的事业。
来北京十四年,买房前后的几年因为青春懵懂,所以不知苦不知累也没有明确目标,傻呵呵地努力挣钱,就像在半山送货的叶海鹏。去年第一次转型,离开做了十年的稳定工作,却遭遇身体的重创——以前没日没夜写字留下的健康问题,开始反向吞噬我。
现在又何尝不是“危+机”的阶段。
“期之待昌”不难,“持之以恒”太难,尤其理想没有那么坚定的时候。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干脆缩减工作量,用更多时间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让理想更具体一点,与梦想的差距更小一点。
与叶先生少年时一球定乾坤的时代相比,这终究是一个机会遍地的好时代。做不了运动员还可以做销售,不用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去一个更自由的城市寻找出路,没有黑社会清空你的积蓄,不会三年五载见不到双亲。唯一需要区分和确认的是,你究竟要的是买房买车儿女成双的生活理想,还是去巴黎学习调香的品质梦想。当然,对于目标明确天赋异禀又肯努力的人来说,这二者并没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