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现在还记得《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在2010年开机时的盛况,几十位两岸三地的明星站在台上合影,当时还是10月份,却已经能让人感觉像大年三十春晚结束后的新气象。后来,《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上映时间命中注定般地从暑期档改为了春节档。从2010年到2014年里,我对这部电影的想象与期待一直在改变。因为这期间:3D电影技术的发展已经快到没有什么好稀罕的,甄子丹曾被过度消费已走过审美疲劳的阶段,拿下华语片票房冠军的已不再是古装大片而是中等成本喜剧。唯一没变的是,《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4亿成本迄今没几部电影能超越。所以,等我终于和其他同行摆脱拥挤的队伍,在中影电影院最大的厅等待这场传说中的超前放映开始时,我最想知道的是,《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在今天的市场里能拿多少分。
影片用金箍棒拉开序幕,整个屏幕都金光四射,在3D环境下,感觉好像金粉都吹散到了身上,颇有过节气氛。开篇交代前史的情节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女娲补天宫。从这段戏可以看出影片在特效制作上的细致与大手笔,也让我心底的技术分在增加。其实影片中的特效画面在不同段落有不同的美感,女娲这段最具想象力,将张梓琳的曼妙身段与漂浮虚空的天宫结合得美轮美奂;孙悟空与二郎神在炼丹炉边的那场大战,特效令甄子丹版孙悟空化身为魔兽类网游里的角色,尤其跳入炼丹炉后,灼热感让人感同身受,与角色的愤怒融为一体。
说到甄子丹版孙悟空,应该算是影片给我的最大惊喜。我和大多数影迷一样,因为太多主打甄功夫的动作片对甄子丹已有了脸谱化的印象,而在这部戏里,粘上昂贵“面具”的他竟然能变成一个纯天然的熊孩子,无矫揉做作无故作姿态,非常惹人喜欢。不论是当弼马温时与天马群的互动,还是变身戏弄二郎神,都让这版孙悟空兼具了猴性与天真的孩子气。说实话,“面具”让甄子丹能在肢体表演上更游刃有余地变成另一个人,这是每个人的天性,但难得的是,在“面具”的阻碍下,甄子丹仍能将悟空的喜怒哀乐通过眼神、声音和不夸张的动作表现出来。我个人很喜欢悟空与菩提分离时的那场戏,他像动物一样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走几步哼哼着回头抱一下菩提,故事还没完全展开,却已能让人感动不已,因为此情此景与其说是徒儿拜别先生,倒不如说是儿子要离开父亲去远游。
六小龄童曾说过不能接受各种翻拍影视剧给孙悟空编出一个女朋友,我最初也以为《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不能免俗,但没想到在这部戏里孙悟空和小狐狸的感情能写得如此纯真可人,两小无猜得让人不愿意用男女之爱来给它定位,它更像是小朋友之间的情感。悟空失去小狐狸时,没有痛哭流涕的爆炸情绪,只是呜咽着摆动她胳膊,那种哀伤与愤怒轻易地就传递到观众心里。 可以说,与那么多电影里的孙悟空相比,甄子丹这一版最为老少咸宜。
影片的情节基本都围绕着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大闹天宫之前的)故事展开,但是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人物关系的编排等都进行了十分具有娱乐精神的改编。在将孙悟空塑造成中国超级英雄的大前提下,那些颠覆性的改编甚至穿越式的恶搞,都无可厚非。比如将金箍棒说成金轱辘棒的贫嘴龙王,被人称为“二爷”的二郎神。这些港产无厘头喜剧的恶搞方式,内容却是北方语系的东西,结合得非常顺畅,也让人忘记了给影片打分这回事,因为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心了。
最后提醒,一定要看巨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