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宝哲
朝花夕拾•而不闲 退而不休
——为老友赵双印选编的《名人与庐山》代序
年后,到八旬有二的赵双印老先生处闲聊,他拿出一叠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乃是其选编的《名人与庐山》,要我写几句话。我一时竟感到手足无措,当下不知道该如何应答。因为我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实在是事出突然,没有思想准备;加之我自感人微言轻,没有写几句话的资格与水平,本欲推辞,但是面对赵老诚挚热切的期望,却又觉得不好违逆,只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试着来一次鸭子上架,也就顾不得丑不丑了。
我同赵老的相识,可以回溯到三十多年以前,大约是在一九七三年,那时文化革命已到后期阶段,由于邓小平的复出,当时在抓生产方面出现了较大的转机,蒲城县为了发展社队的副业生产,成立了多种经营办公室,我当时在银行处于受审查的困境,便被同情与体谅我的县商业局长指名暂时抽调到多种经营办公室搞内务工作。其时的赵双印年近五十,原是高阳供销社主任,刚调到县糖厂任筹建负责人,并且主抓原料甜菜的生产。由于甜菜也属多种经营范畴,于是我们之间便有了工作上的交往。我原本设想他只精于供销商贸,谁知他抓起工业建设与原料生产也得心应手,头头是道。县糖厂在他任内成为全国五个典型小糖厂之一,一九七四年全国甜菜生产现场会也搬到蒲城来召开。五月建厂,十一月出糖,填补了我省历史上不产糖的空白,赵老的工作成绩显而易见。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敬业爱岗、忠厚诚信、沉稳执着、务实求真的长者,他年龄整大我一轮,于是我们便成了忘年之交。
时光在倏忽间几十年过去了,加之我以后又调渭南,于是互相间的联系也就少了起来。前数年我回蒲城去看他,他送我一本自著的《笔情墨缘》,简直把我震憾了,原来赵老还是一位深有造诣的书法家,他是省、市老年书画学会会员,县书画学会理事,一级书法师,IOAC国际艺术家第七段位,中国书画人才研究中心调研员,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县、市、省及全国性书展,共获大奖近七十个,其中金奖二十三个,银奖十五个,铜奖九个,优秀奖二十三个,作品被收入《国际现代书画润格》、《中国书法艺术家精品集》等八十三部大典,还获得了“跨世纪书画人才”、“东方艺术家”等九个荣誉称号。退休后编选了《新解颐》、《千寿图》、《案牍资料选编》、《荐读琐语》、《景陵山人书法艺术册》、《健康长寿》、《谁说女子不如男》和《曹雪芹外传》、《白马红谷》等近二十个小册子。可谓著述颇丰。二十年来他坚持不懈,笔耕不辍,几乎平均每年都要出一个小册子,文字总量达几十万,谁能设想这竟是一个原来只有小学二年级学历的耄耋老人完成的伟业。赵老原来作过一首打油诗,其中有:“路走对了门进错,工资只有二百多”,这是前几年的事,现在工资增加了,但每月收入仍然有限,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能够自己掏钱,自己校对,不计功利,不断出书,慷慨地把知识推荐介绍给相知相识者,他的这种自我奉献精神,在今天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大潮中,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折服。
也是机缘凑巧,赵老去冬随二儿迁住渭南,竟和我同住一个院子,于是我们之间的交往复又频繁起来。我到他那里去,经常可以看到他伏案治学的身影,这就产生了这本《名人与庐山》。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也不识庐山真面目,但却是没有去过庐山,正好赵老的这些资料让我能窥庐山之一斑,读罢《名人与庐山》,使我如身临其境,徜徉于山水之间,也随着书中的这些名人游历了一回庐山,而且处处免费,成了神游的贵客。诸君看后,当与我有同感。
庐山是千古名山,古代诗人为之留下的赞颂佳句不知凡几,赵老选取了李白、韦应物、白居易、苏轼、朱熹的诗,虽是九牛一毛,却颇具代表性,特别是他讲的吕洞宾、周敦颐、岳飞、朱元璋、唐寅、李时珍、徐霞客、许从龙等名人的轶闻故事,娓娓道来,沁人肺腑,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凡是能够得到这个小册子的人,都应当感谢赵老的这一义举,他为我们送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真是善莫大焉。
冯宝哲
2006年4月20日于渭南栖牛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