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宝哲
朝花夕拾• 寂春轩随笔》读后的最深印象(代跋)
文友姚良才先生又要出书了,他将自己的书稿通过电子信箱给我发来,要我进行校勘并为书作跋,对于校勘我自然是欣然允诺了,因为借此正好是学习姚公大作的机会,我又何乐而不为呢?只是这写跋的事确实让我十分为难,在蒲城文坛,姚公的大笔是出了名的,要我给其大作写跋,那岂不是班门弄斧嘛,我是无论如何也都不敢应承的。无奈姚公不依不饶,甚至声言“没有跋,不封卷”,迫于这种形势,我这笨鸭子只好学着上架了。
我同良才是同龄人,按照古历,我虽然长他一岁,说起公历,我们却是同庚。同生于一九三八年,生日的差距正好是三个月。我们同都是南寺塔底蒲城中学的学生,同都担任过这个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长,队服臂袖上同都戴过三道红杠杠,只是在校时间不同,是前脚同后脚的关系,我一九五二年暑期初中毕业离开学校,而他正是此时才考入蒲中的。至于少先队的工作,也属于接替关系,我是第一任,他是第二任,不过不存在交接手续,这是我们相识以后才知道的事。
我们相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当时他在县革委会教育组工作,那时就知道他是从蒲城中学调来的语文教师,是一支难得的笔杆子。后来我们分别调县委和政府工作,干的同都是一个行当,整天和文字打交道,特别是筹办县上的有关会议,几乎每会必到,成了材料组的文字搭档,我们的关系自然是相知相亲了。我调渭南后,回蒲访友,良才家是常去的地方。我晚年钟情于诗联,也是多亏良才的引进,是他介绍我加入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的,这样我才得以受到同好们的熏陶和感染而对诗联发生了浓厚兴趣,我写的那本《诗韵诗律札记》小册子,也是他作序推介的。他的《寂春轩文选》封底所影印的秀丽的蝇头小楷,就是给我写序的笔迹。他前多年主编《尧山雅韵》,托我审稿,我视其为朋友交付的重要任务,每次都是竭尽所能,仔细认真地审阅修改,至于效果如何,那是水平所限,反正我为不负友人的重托是尽力而为了。
对于良才的才思我是十分敬佩的,蒲城素有“几大才子”之说,其内含众说纷纭,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并不是大家投票推选的,所以各执一词,我们不必细抠,我以为把良才列入才子则是恰如其分的。说他是蒲城才子,确实当之无愧。此说绝非过溢之词,你只要细读《寂春轩文选》和这本《寂春轩随笔》就会知道我的言之不谬了。你也就会知道,在蒲城县有着这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豁达开朗的乐者、思想锐敏的智者、品德高尚的贤者。
因为受命校勘的关系,我仔细通读了本书的所有篇章,那流畅的笔调,那优美的文字,确实令我陶醉并给我以强烈的震撼。本书共分《杂论》、《书道》、《诗词》、《散文》、《附录》五卷,其中比较多的是收录了他近年来的讲话、书序、感怀和人物评介,同《寂春轩文选》一样,着重反映了他退休后暮年的生活轨迹。在这些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四点:
一是,我为作者老有所为的责任感所打动。收集在本书里的很多篇章,是良才在蒲城老年书画学会各种会议上的讲话,透过这些讲话,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为了弘扬国粹,振兴乡土文化,是怎样不遗余力,奔走呼号的。我们知道,良才同县上的一些老领导一起为筹建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对诗联学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遂后他又挑起了蒲城县老年书画学会的重担,作为会长他十几年来一直晚情激扬,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全县的十二个分会,到处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身影,正是因为这样的无私奉献,学会才有了一个健康的发展。许多有较高文化品位的老干部、老教师和爱好者才会参加到这个组织中来。互相切磋,提高技艺,用独到的艺术才智为蒲城县的文明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夕阳余热。把蒲城县老年书画学会打造成了一个艺术造诣不断提高,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老同志健康长寿,有凝聚力的社会团体,多次被省、市学会评为先进单位。只所以能够获得这么显著的社会效益,就是因为良才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有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否则,他的工作绝不会搞得如此有声有色。
二是,我为作者鞭辟入里的洞察力所折服。蒲城县近年来出现了一股出书热,出书大都要写序言,而良才就是大家公认的写序专家。已出版的《寂春轩文选》中就有多篇他为别人出书所写的序,在本书中,书序也占有相当的篇幅。写序要求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作出符合实际的推荐,这就需要锐敏的洞察力,对作品进行由表及里、由外至内、由点达面、由虚到实的透彻分析。良才绝对是写序的高手,他站得高,看得细,挖得深,解得透,写的书序总是高屋建瓴,观点明确,线条清晰,逻辑性强,情真言实,坦率中肯,褒贬得当,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没有虚假的“捧”,也没有粗暴的“棒”,而是入情入理,公允恰当。他的书序不愧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三是,我为作者香透纸背的书卷气所陶醉。收集在本书的所有文章,文笔清新,格调高雅,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书卷气,俊美隽秀,清逸芬芳,富有诱人的姿彩与魅力。特别是他那些抒发感怀的散文,真令人爱不释手。良才学养丰厚,知识渊博,胸次玲珑,腹中锦绣,是驾驭文字的内行里手,他能在词句的海洋里游刃有余,顺手拈来,即成妙句。遣词造句,剪裁布局,妙笔生花,恰到好处,其文如行云流水,淋漓酣畅,读起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浑身舒坦,回味无穷,既能怡情,又能长智,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敢说在近年蒲城出书的浪潮中,良才著作的品位,绝对是上上乘的。
四是,我为作者磊落大气的浩然风所倾倒。这本书中有不少文章是良才所写的人物评介,这些人物全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芸芸众生,有许多还是年事已高的老人,正是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焕发的凛然正气却常能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作者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浑然大气,刚正耿直,有很强的感染力。人常说,“文如其人”,作者褒扬的品格风范,必然是作者践行的准则矩绳,通读本书,你就会为作者的言能脱俗,行不合污的高尚情操所感动,你就会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个千古名句的真实内蕴了。
“金无足赤,人无全才”,如果要说良才的弱项,我认为诗词还是有锤炼推敲的余地,虽然他所作的诗词在立意上无懈可击,但是在外在形式上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撇开格律不谈,比如诗歌的用韵上,有时上下句脚的平仄不谐,特别是填词往往只注重结构格式,却忽略了词谱对声情和平仄的要求,这自然就影响了作品的档次,希望今后在这一方面能有所补足,则将百尺竿头,更进一筹,臻于完美而无憾了。
这些印象,权且代跋。
冯宝哲于栖牛斋
2012年7月22大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