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虎城题联挽英烈

(2024-07-15 09:19:25)
标签:

历史

回眸

                          作者:冯宝哲

                杨虎城题联挽英烈       

九十多年前,西安城被反动的北洋军阀的十万大军,死死地围困了八个月,断粮缺食,大小战斗不计其数,饿死、战死军民五万多人,西安城解围时,城内所见,树无皮,草无根,人无颜色,满目疮痍,白骨累累,祭奠那日,西安城内,万人空巷,举城哀悼。男女老少、负土筑坟,从草滩到西五路之间,肩担车拉,人流不断,两万多袋黄土堆成了两座大冢,其地被命名为革命公园,纪念烈士,永志不忘,领导这次艰苦卓绝的反“围城”斗争的,就是后来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他满怀悲愤,题联悼念英烈:“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充分表达了陕西人民对英烈的崇敬与对敌人的怨恨。此联被勒铭树碑竖立于革命公园的革命亭中以作永久的纪念。

1926年春天,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在积极准备北伐。直奉军阀面对蓬勃兴起的大革命形势,恐慌至极,他们为了集中全部力量对付广东革命政府,首先把矛头指向北方,联合红枪会,向国民革命军进行反攻。于当年3月一举击溃国民二军军长兼河南督办岳维峻,国民二军7万人马败退豫西,遂被瓦解。受吴佩孚指派,盘据陕西八年被赶走的刘镇华趁机东山再起,恢复了“镇嵩军”的旗号,召集旧部、土匪、纠集十万之众,组成了八个师,被委任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杀入潼关,向陕西扑来,妄图在短时间内进占西安,消灭革命力量,清除其侧背之隐患,继续其反动统治。

时任陕西军务督办的李虎臣向杨虎城求援。李在电话里对杨说:“你来我就守,你不来我就走。”杨虎城遂决定顺应全国革命趋势,拯救陕西,进军西安。4月18日,杨部进入西安城内。拉开了北伐三大守城战之首,历时八个月的西安防御战的序幕。

    4月28日刘镇华率“镇嵩军”抵达西安。到5月15日,刘军攻占城西三桥,完成四面包围,西安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部断绝。其时西安城内守兵不过万人,并且处于一盘散沙状态。分属三个系统,一是国民二军第十师师长李虎臣的四个团,一是陕西陆军第四师十二混成旅旅长卫定一的两个团,都因建制不全严重缺员,合计不足五千人,杨虎城率领的国民三军第三师有三个旅五千余人,力量最强。面对这三部分并无上下关系,难予指挥、驾驭的部队,杨虎城果断选择了一种能够促成三股力量合作的方式。5月19日,在各路将领举行的联席会议上,他率先提议,为统一指挥,共同对敌,守城部队应合编为一军,统称陕军,请李虎臣执掌帅印,自己甘当副手。实行分区防守,他自己主动承担敌人主力所在的东城和北城的防御任务,史称“二虎守长安”。为了明志,李、杨二人同时改名为“虎城”(此前杨一直使用学名虎臣)。为了坚定全体官兵对敌作战的决心,杨虎城向全体官兵宣布:“必须上下同心,坚守六个月,……凡事不但要从好处想,还要从坏处想,如果城外据点失守则坚守四关,四关失守则固守大城,大城失守则退守皇城、钟楼,皇城钟楼若最后失守,幸存者可在钟楼找我杨某的尸体!”表达了他与西安城共存亡的誓死决心。西安保卫战由此开端。攻防接连出现激战,东关地区,鏖战惨烈,常常短兵相接,白刃拼杀。刘镇华眼看硬的不行,又来软的,他派人拉关系制造和平解决的空气,用飞机广撒传单,又悬赏10万元索取李、杨二人的首级,这些阴招不能得逞后,竟于6 月上旬在城外纵火烧麦,使白昼浓烟蔽空,入夜火光遍野,燃烧多日,城周围十万亩已经成熟的小麦化为灰烬。杨虎城组织城内守军乘夜不时出击。刘又强征各县百姓,掘宽深均为一丈的长堑,欲困死城中居民。围城数月,西安仍巍然不动,刘镇华十分焦急,便挖地道偷袭东稍门,用棺材装火药轰塌城墙数丈,乘势猛攻,但遭到杨虎城守军顽强抵抗。陈又调来工兵掘隧道,企图穿过护城河,直进城内,被杨虎城守军发觉并掘鸿沟防备。不得已又调王世五部,从城东北角架云梯硬攻,又遭守军重创,从此不敢强攻。当时西安城区原有居民十万多人,围城前后四郊住户纷纷进城避难,加上守城官兵,又增添了数万人口。到6月粮食即告紧张,9月以后,城内粮食告罄,人们以麦麸、油渣、酒糟、野菜等为食,甚至皮革制品和一些药材也用来充饥,许多居民断炊,已陷危境,此后情况日益严重,居民将能吃的东西都已吃尽,兵士也不得不杀马充饥,城内发生了军民争食现象。加上冬雪早降,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冻饿而死的僵尸,景况至为惨烈。但西安军民仍在坚守。一些人趁机散布悲观论调,组织请愿,动摇人心。杨虎城枪毙了一个领头者,号召官兵坚持到底,并声泪俱下地说:“如若失败,城破之日,我即自戕于钟楼下,以谢陕人。”

9月,冯玉祥从苏联回到绥远,在向全国发表参加国民革命宣言后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于右任以在陕国民二、三军临时总司令的名义通电全国,怒斥刘镇华为“残忍暴酷惨无人道之人”。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后,国民联军开始兵分两路解西安之围。援陕总指挥孙良诚率部由银川、固原、平凉入陕,经长武、彬县,10月初抵达乾州,在咸阳以东猴儿寨、三桥一带与镇嵩军展开激战,双方血战40多天不分胜负。最后,国民联军派出奇兵绕过南山直捣韩森寨敌军司令部。11月27日,杨虎城和李虎臣下令城内部队全线出城反击。入夜,城外火光四起,枪炮隆隆。28日凌晨,镇嵩军全线崩溃,西安军民在杨虎城的领导下,硬抗硬拼,坚守八个月,终于迎来了守城的胜利,在冯玉祥解围援兵的打击下,刘镇华部狼狈逃窜。28日上午7时,西安城四门洞开,军民欢欣不可言状,被围8个月之久的西安城解围。战后西安大祭,杨虎城将军含悲手书一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表达他对守城期间死难军民的负疚之情。以至于在万众欢腾的胜利气氛中,他依然无法从悲惨的守城情景中解脱出来,围城期间他曾作了这样一首诗:“千古诗人为写愤,风花雪月做陪衬;我本多愁多病身,目不识丁也来混。”杨虎城在解围后说:“我这样一个人,率领着这样的部队,实际上等于废物,以这样的废物而勉强完成坚守西安的政治任务,已经算最高限度地发挥了作用,到此时不能不就此下台了。”11月29日,在解围的第二天杨虎城就率领疲惫不堪的部队离开西安,转移到渭北一带休整。他自己则仅带了一名随从连家人都未通知,悄悄离开了部队来到一位友人家中潜住。以此向广大陕西民众表示自己的引咎。              

西安军民反“围城”斗争的胜利保卫了陕西的革命阵地,使陕甘宁的广大地区免遭涂炭,牵制了直系军阀的大量兵力,有力地策应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推动了陕西地区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常乐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