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诗作者是杜牧还是许浑的争议
(2024-03-27 10:18:46)
标签:
瘦诗作者争议结论 |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快要来到了,作为诗词爱好者,很自然地想起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其作者是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晚年长居樊川,别号樊川居士。他的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其受人称赞,这首《清明诗》就脍炙人口。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清明诗》的作者是谁,却存在很大争议。人们发现,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的《樊川文集》和宋人所辑的《别集》《外集》及清人整理的《全唐诗》以及冯集梧的《樊川诗注》,均未收录此诗。第一次收录该诗的是成书于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至南宋末年之间的《锦绣万花谷后集》,该书标“出唐诗”,稍后成书于理宗宝祐五年(1257)的谢维新编选的《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标“古选诗”,均未署作者名。首次题名《清明》且置于杜牧名下的,是成书于宋元之际的南宋诗人刘克庄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于是就有人对此诗的来路提出质疑,这的确是有道理的。但是,质疑总归是质疑,谁也弄不清《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编者是因何依据而确定此诗的作者为杜牧的,因而也就找不出彻底否定的理由。
那么真正的作者又是谁呢?也没有人能够提出令人信服的依据。有人曾以诗风断定其为许浑之作,但是唐代许浑诗作《丁卯集》中也未见此诗的踪影,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根据杜浑《下第归蒲城墅居》诗中有“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而断定此诗为许浑之作,其武断偏颇,更令人咋舌。许诗本是落第回乡之作,他的老家在湖北安陆,古称安州,辖应城县,古为蒲骚之地,别名蒲城,宋代欧阳修葬叔于应城时,曾游蒲骚地,其《楼头》诗曰:“百尺楼头万叠山,楚江南望隔睛烟。云藏白道天垂幕,帘卷黄昏月上弦。桑落蒲城催熟酒,柳衰草陌感凋年。发光如葆宁禁恨,不待为郎已飒然。”此诗也能证明,应城即蒲城。但是陈大师不知出于什么理由却说此诗写于山西蒲州,以诗中有“杏花村”三字而“杜冠许戴”。按说诗中出现“杏花村”的例子太多了:单以名家而论,白居易有“杏花村南杏花明,古渡头春水悠悠。”苏轼有“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温庭筠有“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周邦彦有“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难道他们都具有入选《清明》诗作者的可能?况且许诗中“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是对仗句,如果“杏花村”单指村名,那么“杨柳路”难道成路名了。因此这一对仗句似应作为描写景色的句子来理解,杏花村应指杏花盛开的村庄,而非具体村名。这样看来,把许浑视为《清明》诗的作者,其依据就子虚乌有了。况且杜牧七绝《闲题》中就有“借问春风何处好”,《寄杜子二首》就有“若问使君何处去”,显示了作家构思的强力惯性,亦可作为我们判断的参考。因此在没有发现新的线索之前,我们只能尊重习惯,而认定其作者为杜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