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龙池钤铒在蒲城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024-02-07 15:53:27)
标签:
论文历史乡思情感 |
几天前,老家钤铒附近的部分乡友聚会,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乡情之中。说起故乡的可爱,有人提出,钤铒在蒲城县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我深有同感。觉得很有必要整理相关资料,加以论证,以供深爱故土的乡友们共同分享。
钤铒地处蒲城县东南角,与大荔、渭南(临渭)相接壤,曾经有一段时间是蒲城基层的行政单位。清时分为重泉、车渡二里,民国属龙阳镇第一保,解放后初属龙阳区杜家乡,后改钤铒乡,1958年大公社化后一度划归龙阳,后又恢复钤铒管区,1961年缩小公社范围改为钤铒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钤铒乡,2001年并入龙池乡(2011年7月后改为龙池镇)。其在蒲城县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说明:
一、蒲城的得名与故蒲城晋城有关。
从历史上看,钤铒地域中见诸历史最早的当属晋城,据《民国县志》第469页载:“晋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旧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于蒲所筑。”《续陕西通志稿》引《太平寰宇记》:“其地有晋城,相传晋重耳故蒲城也。”县名“以县东故蒲城为称。”这就是说,蒲城的县名也与晋城有很深的渊源。是由晋重耳在晋城所筑故蒲城而得名的。晋重耳姓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史称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是晋献公之子,母为狐姬,受骊姬陷害,被迫流亡翟国,后辗转齐、卫、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二十九年,备受艰辛。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即位。重耳逃难的故事在我县广为流传,钤铒、五更、车渡、避难堡、敬母寺的得名都与此有关。
二、 重泉是蒲城最古的县名。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堑洛”有两段记载,一为《秦本记》简公六年(前409年)“令吏初带剑。堑洛,城重泉。”一为《六国年表》秦简公六年“初令吏带剑。”秦简公七年(前408年)“堑洛,城重泉。初租禾。”两处虽时间有异,说法不同,前句是说“堑洛,城重泉”是同官吏佩剑的规定一块发布的,后句又说“堑洛,城重泉”是同征收租税制一块发布的,反复强调,正说明了“堑洛”是非常重要的决策。“堑洛”何解?按汉辛氏所撰《三秦记》中的说法:“在蒲城东五十里,秦筑长城即是堑洛也。”“堑”就是掘的意思,这段长城的修筑方法是筑墙与削掘崖岸相结合,所以史书上称作“堑洛长城”。它是战国时期秦国修筑最早的一段长城。比魏国的河西长城(滨洛长城)早56年。更被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早了近二百年。堑洛长城的位置走向,史念海先生根据《水经注》有关记载,并结合实地考察,已经找到踪迹。这条秦长城的南端起于陕西华阴县东南华山之下的小张村,逶而向东北,经华阴庙东北,跨过沙渠河而至渭河之滨,渭河以北则沿洛河南岸向西,入蒲城境内的晋城,再沿洛河西岸向北延伸至白水县黄龙山麓。目前,只有渭河以南华阴县小张村至华阴庙东城子之间保存着低矮的夯土墙可以辨认。据蒲城县旧志载,县东南五十里有秦长城。上世纪80年代,发现县城东南20公里处平路庙乡后阿坡村西南洛河北岸的堑夯长城遗址。1982年9
四、 稀世国宝商鞅方升出于重泉。
古邑重泉流传于现代的文物,最著名的要数“商鞅方升”,它是目前所见最早“以度审容”的国家级标准量器的实物,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是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被视为镇馆之宝。上海博物馆被称为“中国文物的半壁江山”。而商鞅方升就是从“半壁江山”里精选出来的三件国宝之一,可见其分量之重。从文物的质量内涵来说,这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计量器具,它承载的计量技术内涵,沿用至今。从文物背后传递的历史价值来说,商鞅方升不仅是一件在当时条件下极尽精准公平的量器,还是商鞅变法中的一件强国重器,更是秦国能统一六国、影响千秋万代的核心秘密。商鞅统一度量衡,不仅加快了秦国强盛的步伐,还为以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打下了基础。商鞅方升,属战国中期的青铜器,属于当时的量器。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既没有奇丽的纹饰,也没有神秘的图案,而是一个由几何直线组成的斗状物。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内口长12.4、宽6.9、深2.3厘米。容积202.15毫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有铭文三十二字:“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右壁刻“临”字。“重泉”与左壁铭文字体一致,应是一次所刻,而“临”字与底部诏书为第二次加刻。史家由此而断定其是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初置于重泉(今陕西蒲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加刻诏书后又转发于临地(今河北临城)。《史记·秦本纪》: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即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定为一升。它是中国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是战国至秦汉容量、长度单位量值赖以比较的标准。前后又经历了120多年的实际使用时间,从秦孝公变法时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天下尽用秦制最有力的物证,同时也充分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商鞅在秦国变法的继续和发展。说明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已经运用”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字运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说到重泉,其实还有一个“泉”字的读音问题,泉字的解释在《辞源》中就有一条是“古代钱币的名称。”《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注有“钱币的古称。”笔者家乡的群众一直把重泉的“泉”读作qin
六、 天下第一渠从古重泉入洛。
被称为天下第一渠的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开始兴建的,动用十万之众,大约花了十年时间,才告竣工。关于郑国渠工程,《史记·河渠书》介绍比较简略:“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水经注·沮水》比较详细:“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渠渎东径宜秋城北,又东径中山南,……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郑渠故渎又东径?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人。……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径原东,与沮水合。……沮循郑渠,东径当道城南,……又东径莲芍县故城北,……又东径粟邑县(此处有误,粟邑县当在莲芍县北五十公里左右,即今之白水县,且地势较高,绝无通渠可能,其“粟邑”应为“重泉”之误——笔者注)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以今地而言,西起仲山西麓谷口(陕西泾阳西北王桥镇船头村西北),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古重泉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多条水系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按照一般的水利干渠设计,多以受益农田的支渠为出口,而郑国渠末段却在古重泉入洛,充分证明了它的流量充沛,已经形成了一条人工河流,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说明了秦始皇能够实现华夏一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郑国渠的建成。
七、两次车渡之战曾被载入国史。
历史上车渡曾因两次大战而被载于全国正史。据《资治通鉴·后梁纪》载:“乾化元年三月乙酉(911年3月25日)朔。……岐王募华原贼帅温韬,以为假子。以华原为耀州,美原为鼎州。置义胜军。以韬为节度使。使帅邠、岐兵寇长安。诏感化节度使康怀贞、忠武节度使牛存节,以同、华、河中兵讨之。己酉。怀贞等奏击韬于车渡,走之。”又据《宋史·高宗本纪》:“建炎四年“九月辛丑(1130年9月13日)…….癸丑,泾原同统制李彦琦同金人战于洛河车渡,败之。”一个普通的自然村在220年间能够两次进入国史,这在全国也属少见。也充分说明了此乃兵家必争之地。
八、 蒲城西瓜大面积种植始于晋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