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宝哲
有感于母亲节的争议
昨天儿女们在家自做火锅,共同举杯,向母亲感恩,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母亲节。同往年一样,网络上关于母亲节的争议,仍在激烈进行。一部分人认为母亲节是由美国传入的洋节,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持坚决排斥的态度,而另一部分人则对此充耳不闻,心安理得地借此表达自己对母亲敬爱之意。这种争执并不是今日才有的奇特现象,而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客观事实。究竟孰是孰非,出于避免纷争,减少内耗,客观理性,加强团结的目的,我觉得确有必要加以讨论,厘清认识。
现在我们所过的母亲节,确实是由美国传入的洋节,是属于西方文化,但它是否属于糟粕,还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否定,盲目排外,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开始也是洋节,现在都成了法定假日,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为母亲过节最早源于古希腊的民间习俗,每年1月8日,人们都要向“希腊众神之母”致敬。母亲节起源于美国。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从此就有了母亲节,这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安娜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伦理文明,孝道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文化记忆很大一部分是节日的记忆。重大的人伦节日对培养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都是至关重要。现代社会又有表达人伦感情的需要。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母亲,母爱就像一座大山蕴藏着万物,哺育着我们,通过过节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意,这是人们的正常需求。遗憾的是我国至今仍没有一个大家认同的敬母节日,既然世界许多国家都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那么,出于仿效,遇此日人们开展爱母、敬母的活动,其他人是没有任何理由上纲上线、说三道四的。有人指责这纯属商业营销活动,我觉得节日拉动市场经济,属于正常的社会现象,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母爱,爱母,是人之天性,是爱心的起点和基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初始源泉。设计好中华母亲节,用以弘扬母亲的伟大和伟大的母爱,激励一代代母亲,激发作为人子的爱心、孝德。让天下父母心有一个得以彰显、被用心体认的节日,让天下子女心有一个受到唤醒、精致表达的节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对于承传中华美德,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对于提高人母的素质、对于家庭的和谐、对于培育全社会的爱心和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都是很好的举措。
多年来许多有识之士都曾经提出过设立中国母亲节的事:
2006年7月15日,第二届女娲山水旅游节在河南省淇县古灵山举行,有学者建议将女娲诞辰日农历三月十八确定为中华母亲节。
2006年11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就曾以《创设中国母亲节》为题,提出设立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并提出孟母可作为中国母亲节的形象代表。以孟子的生日农历四月初二作为中国母亲节。
2013年,在第五届海峡两岸西王母(女性文化)研讨会上,泾川县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命名为“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研讨会倡议,将西王母诞辰日农历七月十八定为“华夏母亲节”。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建议以嫘祖与黄帝成婚的日子即农历六月初六为母亲节。
存在的问题是所提日期各有所据,很难得到社会的共识,也没有权威机构的一锤定音,因此一直是个悬案。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征求各方意见,尽快拿出设立中国母亲节的方案,以便统一认识,避免争议的内耗,让母亲节摆脱洋节的尴尬。我深感自己人微言轻,也希望此事能提上人民代表的议事日程。
上述认识妥否?愿与在兴趣者切磋。
2023年5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