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宝哲
唐睿宗的稳国之策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的第五代皇帝,他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则天皇后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对于睿宗的的褒贬后世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他窝囊,三让其位,无甚建树;有人说他明智,能洞察形势,选对继承人,及时交班,防止了宫廷政变,奠定了开元之治的基础。其实睿宗是两次为帝,何能三次相让?所谓第一次让母,这本来就是母亲硬逼,当时他并无实权,属于无权被废,何能算让?第二次让兄,武则天退位后他虽是皇嗣,但李显则是太子,群臣拥立其上位是明正言顺的,说是睿宗相让显然缺乏依据,因此也不存在让不让的问题。第三次让子,这是他审时度势的自觉行动,也应与让无涉,而只能称之为英明之举。
应当说睿宗的怯懦是由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他碰到了一个强势的母亲,雄心勃勃,手段残忍。从当皇帝的第一天起,他就是一个任人摆布的隗儡,只能俯首听命,绝无主见可言。当时他尚羽毛未丰,缺乏实力,不具备腾飞的条件,他的任何抵制行为,都是武则天所不能允许的,只能是以卵击石,自取其祸,他的两个兄长的死亡和一个兄长的下台就是前车之鉴。这种无所作为的状况,本身就是被迫无奈的自保行为,其实怨不得他。
当他第二次复位之后,在谁该做他的继承人而产生的立储问题上,他就有清醒的思考。该选谁做太子,这是睿宗既费思索,又很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历史上为夺取皇位,曾发生过多次宫廷政变,记忆最新的就有他的祖父李世民为夺皇位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同胞手足太子建成和其弟元吉。殷鉴不远,前朝已有。联想到自己的复位,如无儿子李隆基的武力相助,那也是绝无可能的。要想保住皇位,必须具备坚强的实力。睿宗想到这些,确实有点忐忑不安,如果立储失慎,很可能引起一场杀戳,不光百姓遭殃,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会搭了进去。因此他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
睿宗李旦共有六个儿子:长子成器(李宪),次子成义(李撝),三子隆基,四子隆范(李范),五子隆业(李业),六子隆悌(早夭)。长子成器,才气过人,精晓音律,睿宗第一次即位时,年仅六岁,就被立为太子,在睿宗被降为皇嗣后亦相应地降为皇孙。按照宗法的嫡长制原则,应立长子李成器为太子,况且第一次登位时已经明确宣布成器为太子,但讨平韦氏之乱却多亏了三子李隆基,究竟是立“长”,还是立“功”?这个问题,盘桓在睿宗心中,回旋不定,其意难决。成器是个忠厚老成之人,生性笃实,没有野心,中宗复位后曾改封其为蔡王,升任员外宗正卿,加赐实封四百户,加上原来的共七百户。李成器坚决辞谢,表示承担不起大国的封邑,依旧封寿春郡王。此时他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尽管太平公主曾以姑母的身份鼓动他出来争储,成器却不为所动,于是便向睿宗主动请辞。《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有这样一段记载:“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决。成器辞曰:‘国家安则先嫡,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涕泣居请者累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刘幽求曰:‘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上從之。丁未,立平王隆基为太子。隆基复表让成器,不許。”这就是说成器向父亲表示为了国家和社稷应立平王(三弟李隆基)为储,他认为,在这个非常时期,不应该按照嫡长制,而应当立有功的人。他声泪俱下地向父亲“死请”,其言甚切,许多大臣也赞成以功立储。睿宗深为成器诚心让位之心所感动,经过权衡考虑,同意了这个请求。李隆基知道后,“又以成器嫡长,再抗表,固让”。就这样,兄弟两人再三谦让,由于成器坚辞固让,最后才确立李隆基为皇太子。封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外加多项赏赐。后又拜尚书左仆射,不久又加任司徒。李成器上表辞让司徒之职,拜太子宾客,兼扬州大都督如故。
从此,成器与李隆基以手足情深,留下了千古佳话。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后,就令人缝制了一床大被和一个长枕,与成器等诸兄弟同枕共眠,共申棠棣亲情。睿宗知而大悦,非常高兴。因担心立储的纠结,一扫而光。按照历史殷鉴,本有可能骨肉相残的兄弟俩如今亲密到同床共枕的地步,这让他终于感到放心。从此更增加了对李隆基的信任,面对太平公主的进逼,他在内心便产生了放手让青年人去干的想法,于是便于延和一年(712年)主动退居太上皇,让太子称帝,是为玄宗。晋封李成器为司空。
唐玄宗登极后,对兄弟的亲情仍友爱如初,他在兴庆宫的西面盖了一座楼房,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取《诗经·小雅》中“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典故,表示兄弟之间的和睦友好就象花和萼那样相依而生,不能分离。李隆基经常登楼,听到诸王府的乐声,便召他们登楼同榻宴饮,有时就亲自到他们宅第,赐金分帛,给他们最大快乐和赏赐,诸王每天在侧门朝见,中使相望,都认为天子兄弟之间友爱,近古无比,彼此之间几无隔阂。虽然太平公主仍在其间挑拨离间,但李成器则始终如一地站在自己弟弟的一边。两兄弟精诚团结,同心协力,以至太平公主阴谋借助羽林军杀害玄宗时。成器与玄宗紧密配合,逼令太平公主自杀,从此结束了宫内多年纷扰的局面,巩固了玄宗的统治。玄宗对成器也特别信任看重。开元二年(714年),成器晋封为宋王,拜左卫大将军,雍扬岐泽泾州刺史。开元四年(716年),因避玄宗生母昭成窦皇后之讳,成器改名为宪,晋封为宁王。后又迁为太尉。
玄宗即位时年仅28岁,正是盛年时期,英武过人,励精图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天下大治。首先在吏治方面进行了整治,重用贤臣,虚怀纳谏,修订律法,精简机构,限制官员的人数,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减少了政府方面的财政支出,有效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使得政治清明,从而政局稳定,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在社会的安定方面,他采取和解的民族政策,与吐蕃建立了友邦的关系,与西域方面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谐。有助于社会的安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然后是在经济方面,制订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减轻人民负担,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大兴屯田,发展农业。农耕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工具得到改进,手工业技术高超,朝廷的财政变得丰裕起来,全国范围内的粮仓充实起来,物价低廉,商业发展繁荣。国内交通变得更加地完善,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在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在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将其称为“开元盛世”。此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充分体现了当时物阜民康的繁荣景象。
“开元盛世”的能够出现,应当说首先得益于唐睿宗的审时度势。他敢于破除宗法的立嫡原则,在立储上作出正确的决策,让能者向前,并及时退位,避免了骨肉相残、宫廷杀戳,排除了可能的战乱,嬴得了局势的安定。正是这个明智的稳国之策,开辟了盛世到来的机遇。其次,也得益于成器的自知之明。他以社稷为重,不为谗言所动,胸怀大度,能够在面对皇位继承人的巨大诱惑时保持清醒,并且主动退出竞争,诚心相让,其后一直保持着恭谨的态度,不妄交结,不欲朝政,这种难能可贵的自醒,既消融了父子兄弟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也保证了自己荣耀而安宁的舒适生活,不必为争权夺利而提心吊胆。特别重要的是避免了宫廷的血腥斗争,使人民少受战乱之苦,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社会发展,使国家繁荣昌盛。对此,黎庶百姓更是额手相庆。
李宪在兄弟中活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到后来兄弟五人中只剩他和玄宗,玄宗对这位仅存的兄长非常关心,只要李宪过寿,必定亲自前往祝贺,一起宴饮。时常给李宪赠送美酒佳肴,甚至吃到可口的食品,也不忘给兄长另赐一份。李宪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卧病在床,玄宗令中使送医药和珍膳,为其祈福。开元二十九年(741年)11月李宪去世,享年63岁,玄宗痛哭哀号,让左右都不禁为之落泪。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玄宗居然在第二天下诏追谥李宪为“让皇帝”,赠天子服入殓,令以皇帝的礼节来安葬。即使李宪长子陈述其父之意表示不敢接受帝号时,也未被玄宗采纳。就这样,李宪成了唐朝少有的没有登基却拥有帝号的亲王。玄宗还为其专门亲笔写下了手书放在其灵前。内称:大哥孝友,近古莫俦。尝号五王,同开邸第。远自童幼,洎乎长成。出则同游,学则同业,事均形影,无不相随。顷以国步艰危,义资克定,先帝御极,日月照临。大哥嫡长,合当储贰,以功见让,爰在薄躬。既嗣守紫宸,万机事总,听朝之暇,得展于怀。十数年间,棣华凋落,谓之手足,唯有大哥。令复沦亡,眇然无对,以兹感慕,何恨如之。然以厥初生人,孰不殂谢?所贵光昭德行,以示崇高,立德立名,斯为不朽。大哥事迹。身殁让存,故册曰让皇帝,神之昭格,当兹宠荣。”
李宪墓曰“惠陵”,地处蒲城县县西十里铺东(即今桥陵镇三合村东侧)。应属唐睿宗桥陵的陪葬墓。其陵址并非依山而建,而是在平川地带堆土为冢,地面封土呈覆斗形,边长约60米,高约14米,根据调查和钻探得知,其陵园建筑还有阙台、神道、石刻、门阙、围墙及角楼等。现仅存一件残华表和一件残翼马。1999年10月,该墓被炸出一个约9米深的盗洞。为保护该墓文物,2000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考古所对该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数量较多的随葬器物,主要为各类彩陶俑、哀册残片、银饰、琉璃串珠、残玉器,以及铜马器、铜饰片、铁器和零星残瓷器和陶器等860余件(组),500平方米的壁画保存基本完整,色彩鲜艳、人物清晰,极具观赏性和研究性,历史价值极高。其墓室平面为正方形,四壁高约4米,穹窿顶最高处10米。墓室西部置石椁,通高2.2米,长3.96米,宽2.35米。石椁顶盖由6块雕刻成庑殿式顶的石块组成,周壁由10个方形石柱和10块壁板组成,石椁上雕刻有精美的线刻画,许多内容属国内首次考古发现。为了让广大游客更好地了解盛世大唐文化,展示神秘皇家地宫的风采,蒲城县投资300余万元修建了唐惠陵博物馆,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法展示出土的精美文物,其地宫的开放也揭开了皇家陵园的神秘面纱,深受游客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