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的劝学故事
(2023-04-26 15:14:40)
标签:
杂文随感 |
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劝学的故事,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宣扬了孙敬、苏秦、车胤、孙康、匡衡等先贤刻苦学习的模范事迹。初看起来,倒也感人,但是稍一较真,就会觉得匪夷所思。悬梁剌骨那样的疲劳战对学习有用吗?囊萤映雪那样微弱的光线对眼睛没有伤害吗?特别是凿壁偷光,那简直是忽弄人。
我之所以对这个故事产生质疑,不单是因为偷字惹人讨厌,主要是事件本身不合逻辑。凿壁偷来的余光能够满足夜读的需要吗?试想,这里所凿的壁,应当是其与邻居的界墙,绝不会是纸墙,一戳就破,而应当是砖墙或土墙,具有一定的厚度,要凿一个足供偷光的孔洞,是相当不容易的。凿洞的声音能不惊动邻居?邻居能允许你这样干吗?那又怎么实现“偷光”呢?退一万步讲,即使凿壁未被邻居发现,凿好的洞口就正好有光源么?以古时的照明条件,绝不会是探照灯,可供照明的不是蜡烛,就是油灯,位置也不会固定,其余光是很有限的,通过凿壁形成的孔洞透过来的微光,怎么可能在黑夜中看清书上的字迹?所谓“凿壁偷光”,会有什么实际效果呢?因此,这个故事只能是古人杜撰出来的哄孩子的“奇闻”。此典出自《西京杂记》,为汉代刘歆所著,东晋葛洪辑抄。但到了南朝的梁宋时期有一个叫吴均的文人,将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擅自塞入《西京杂记》之中冒充刘歆的原作,这个吴均当时在文人中颇有影响,此后流传的《西京杂记》竟是吴均改篡过的书稿,从而使该书良莠混杂,造成后人读此书而真伪莫辨。匡衡“凿壁偷光”是否为吴均伪作不得而知。单以匡衡本身而论,他在西汉元帝时虽贵为宰相,但在后期却追逐利禄,残害忠良。愚弄百姓成了一个大贪官。“凿壁偷光”也许是匡衡势盛时阿谀之徒的溜须拍马之作,这种可能也是确实存在的。可见假新闻并不是今日的特产,古已有之。
也许其出发点是出于鼓励孩子刻苦自学的好意,但其作假的态度却是不可取的。我非常佩服《三字经》作者的洞察力,他在这本儿童启蒙读物中列举了十多个刻苦学习的例子,以凿壁偷光已经形成成语的知名度,自应入选,但作者独独未提匡衡凿壁偷光一事,可见其对此事的真实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附录:天津安军廷:分析透彻,读之耳目一新!
太原吕欣荣:独具慧眼!
西安唐拴虎:说的对,有道理!
蒲城李义信:老先生敢于质疑杂说的真伪!
蒲城崔宽定:学而获玉!
蒲城雷永前:冯老高见1
宝鸡胡广勤:学习老师探究治学的精神!
澄城贺琪:古人编出的虚假故事,只取其可用的一面,不敢较真。一较真,就露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