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个世纪相隔的交流

(2022-04-21 11:09:15)
标签:

散记

生活

记实

                          作者:冯宝哲

                   半个世纪相隔的交流

    前几天为十一叔冯学雅写了一篇碑文,发于博客,引起了他六七十年前的学生丁纪坤先生的关注,同我接上微信,成为微友。丁先生曾任兴镇中学及尧山中学副校长,是蒲城党木林吉村人,同他的相识唤起了我对党木吝家李惠岐的思念。这使我想起了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蒲城县陈庄公社西陈大队驻队落实政策的往事来。那时文化大革命已经进入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当时的口号是搞好斗、批,改,在农村对以前面上社教所订的漏划地富成份要进行认真的复查,于是便组织落实政策宣传队进入村队,开展工作。那时我在蒲城县银行正被派性斗得不可开交,属于“敌我尚未定性”的人,县上有关部门为了缓冲派性决定抽调我去蹲点驻队,参与落实政策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以戴罪之身担任宣传队长带领七名队员,其中包括一名西安某单位的青年干部,一名来自基层的大队书记,其余五名全是由农村抽调的回乡知青,我们一同进驻西陈大队,开始了漏划地富的复查工作。西陈大队面上社教时补订了五户地富,经我们发动群众,通过大半年的认真调查研究,查实取证,按照政策衡量,原订五户地富其构成的材料,有许多缺乏事实依据,均应予以否定。在当时强调阶级斗争并且存在严重派性的情况下这应该是个非常棘手的敏感问题,但是七个同我一起参于调查的队员全是来自农村基层的积极分了,他们朝气蓬勃,尊重实际,对自己调查的结论坚信无疑,加上当时党木区委书记王毓华同志(后任蒲城县长)的大力支持,我们终于果断地拿出了落实政策的合格答卷,为日后的改正纠偏提供了扎实的依据。在这将近一年的相处中,我与这几个青年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尤以家住吝家村的李惠岐令我念念不忘,经常就会想起那一段在一起工作的往事,可惜从那次工作结束以后,我俩再没有碰面的机会,不知他现今的景况如何 ?丁先生所在的林吉村与吝家村相距不远,能否通过他打听李的近况呢,这使我产生了一线希望。于是便向他提出了请求,通过丁托人帮助,昨天我终于获得了李的电话号码,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拨通,果然出现了李惠岐的回声,真让人太兴奋了,相隔五十多年的朋友竟能够立马交流,久别的思念得以相互抒发,这真是天大的快事啊!随后又接通了微信,进行视频通话,看到了对方的图像,他虽小我十四岁,但也是七十开外的人了,我们两个老头有说不完的话题,以至竟延续了近二十分钟,方才依依不舍地互道晚安,放下手机。我的心情仍然激动不已,遂作七绝《半个世纪相隔的交流》一首:“常忆当年同驻村,落实政策在西陈。五十余载离别久,今见知音暖我心。”发给对方。今早六时半,李即发来微信:“冯哥,本想今天来渭看你,儿子言近期疫情较紧,过段时间再来,我心情很激动,昨晚想你都有些失眠。”是呀!时间的距离,真会让人产生情绪的爆发啊!乘兴为记。

附录:渭南刘平安:情义无价!

蒲城雷永田:老友分别半百年,丁公寻觅李君联。电话接通声哽咽,疫情过后手相牵。

澄城贺琪:老兄情有所至,诗就拈来。

蒲城丁纪坤:冯老师,举手之劳,能为您穿针引线也是我的荣幸,能和您交友也是我的福分!

渭南王东治:七绝·真情难忘两老友

情真意切忆当年,挚友音容脑海间。五秩春秋常挂念,感天动地梦终圆。

宝鸡胡广勤:谢谢老师分享人生中难忘的岁月和璀璨文笔!

渭南张世武:不易!感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