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文重贴]让墙诗系列之五:让墙诗给人的启示

(2019-07-10 07:49:40)
标签:

诗歌

溯源

探讨

 

                                作者:冯宝哲

          让墙诗系列之五:让墙诗给人的启示

笔者下了这么大的工夫,认真地统计了“让墙诗”发生的版本,目的是想弄清其流传的时空范围,尽可能详细地为读者提供一份比较全面完整的资料,以利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这五十多个故事,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缺乏发生时的历史记载,全部都来源于后人的传说。以最著名的张英为例,其依据的资料《旧闻随笔》出版于1925年,《桐城县志略》出版于1936年,与张英所处时代已经相距近三百年,况且其传说版本竟有四个之多,这就难免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夹带了人为移植而无法排除的可疑因素。当然借抄林诗的事例也可能发生,但是想一想这些故事的主角,大都是历史名人,多为进士及第,有的还是状元,可算全国的拔尖人才,个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作首小诗有何难哉?有何必要屈尊照抄别人的“余唾”,而且抄得出律失粘,岂不有失水准,显得掉价。这就从一个侧面证明这些故事中肯定有附会演绎、移花接木的情况。由于是凭脑子记忆,所以在转引中也出现了种种文字上的差异,原来的七绝在流传中多被衍变成古风,这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笔者并非是为了坐实这些事例。在笔者看来,作为民间传说,考证其每个故事的是否发生并不重要,我们没有必要为此去较真争究 ,那样反而倒会出现不应有的争论,而有悖于本诗的初衷,与其所宣扬的主旨背道而驰,那将是大刹风景的事,切不可为!只要我们弄清了这首诗的真正源头在哪里?知道原创者是林瀚这就足够了,其他的一切自会一目了然,不言自明。

其实让墙诗在历史上还有与林瀚《诫子弟》诗截然不同的几种版本,只是不如林诗浅显直白,而在传播时因为受众的不同而未能脍炙人口。

一是据宋初杨亿《杨文公谈苑》记载:“杨玢靖夫,(杨)虞卿之曾孙也。以老,得工部尚书,致仕,归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诣府诉其事,以状白玢,玢批纸尾云:‘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禾黍正离离。’子弟不复敢言。”(此诗另见于《全唐诗》卷760-8杨玢条,题为《批子弟理旧居状》,《全唐诗》“禾黍”作“秋草”)。扬玢是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曾任五代后唐工部尚书,这件事显然又发生在五代时期的长安。

二是,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所载:“杨尚书翥住宅旁地,为人所占一二尺。或以告公,公作诗云:‘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无妨。”这里所说的杨尚书就是明景泰年间礼部尚书杨翥(1369年—1453),他是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三是,明朝正德年间,翰林检讨陈白沙(1428年—1500),广东新会人,也曾写过一首“让地”诗,不过不是七绝而是七律,题为《诗赋被俗邻侵占坝隅》:“围过园来筑过墙,四邻侵我有何伤?二三分土值多少?千万儿孙要久长!莫道我愚嫌我蠢,未知谁弱是谁强;普天之下皆王土,更占些来也不妨!”从诗的语气和措词来看,白沙先生的让地,不像其他时任大官者让得大度、宽容,而是出於无奈又不服气,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他还没出仕发达,仍屈居乡间,属弱势阶层。但他毕竟是个胸怀大志的读书人,他相信自己迟早会有出头之日,到时看谁弱谁强吧。但此诗抛弃中间四句,则前后四句的意思,同其它让墙诗是一致的。

四是明正德年间的状元舒芬(1487年—1531年),南昌进贤(今属南昌县塘南乡)人,据《韵语晨钟》载:“舒国裳(芬),在翰林日,其子数寄书云:邻人岁占墙址不休。芬览书,题其尾云:‘纸纸家书只说墙。让渠径寸有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城墙不见王。’遂缄封却寄。子诵其诗,谓父驽下(窝囊),不能助已泄愤,遂弃其书。邻人闻而觅得之,感其盛德,自毁其墙,任其筑取。已而两相让,各得其平,相安如旧。”直到现在,舒芬的家乡北山镇,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这首让墙诗的内容也与林瀚之诗意思一致,但在用词上存在差异。

说了以上这些,读者似乎觉得笔者是有意劝导大家对让墙诗故事的考察采取一种糊涂的态度,笔者承认确有此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从大处着眼,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这个故事为什么版本如此之多?为什么流传如此之广?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本质,体现并反映了人们向往的一种精神境界!这就是让墙诗所宣扬的那种仁义、礼让、宽厚、包容、大度、豁达、谦和、善良的处世态度,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精神。为了宣扬和传播这种态度和精神,有些人就希冀运用当地乡贤的事迹进行教化,出于美化乡贤的考虑,将其奉为让墙诗的践行者,而这些乡贤一般都是高官显宦,拥戴者众,在当地享有崇高的威望,人们把乡贤当成了道德的化身和希望所在,甚至将其神化,当作偶像来崇拜,当作神灵来景仰。这个故事正好迎合了大众的心理,甚至认为乡贤增光,自己也能引以为荣。谁也不会去认真考究事实的原委,这可能就是这首让墙诗遍地开花的根本原因。

研究这首诗的意义就是在于认识它所阐发出的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的博大精神。这就是人们赞颂的美德、敬仰的品质,这就是大家推崇的气量、褒扬的风尚。有了它就能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国家昌泰、社会安宁,甚至连世界和平都能保障。君不见,当年中苏关系恶化,毛主席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就曾巧妙引用过这后半首诗,意在谈中苏关系,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200584日,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全体会议,中方代表团团长武大伟在主持会议时也引用了这首诗,寓意六方互利互让,平等协商。此诗影响范围如此之大,的确可以进入中国文学史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