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文重贴]杨爵何曾拜过水

(2019-06-02 11:30:32)
标签:

文化

历史

计论

                                作者:冯宝哲      

                      杨爵何曾拜过水

在蒲城前多年出版的《蒲城民间故事》中,有一个“杨爵拜水”的故事,说的是在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6?)以前,蒲城县南紫荆原下卤阳湖一带四季如春,荷香鱼肥,百姓们过着平安的生活。就在湖畔百姓享福的时候,朝廷里一道圣旨出京,让各州府县积极准备来年清明迎驾桥山祭祖。从北京到黄陵,蒲城是必经之路,这下子可急坏了县令杨爵,他害怕皇帝发现了这个“接天碧水笠翁笑,百里禾苗鱼米香”的好地方而给百姓加粮加差,心急之下,便到卤阳湖边龙王庙前提袍跪地,面对湖面说:“龙王在上,蒲城县令杨爵为救卤阳湖畔一方百姓,宁愿弃官受罚,不忍百姓受害,望龙王能上奏天廷,在皇帝到来三天之前暂息湖水三天,让百姓和杨爵躲过此难。杨爵和百姓将给龙王重塑金身,整修庙宇,保证四季祭祀不断。”祷告已毕,叩头不已。说也奇怪,就在杨爵拜湖的第二天一早,卤阳湖水日退数十里,三天之内将湖水退尽,只留数百处低凹水地,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卤泊滩。没有想到,为黎民百姓着想的县令杨爵并没有因为拜水救民逃脱朝廷的惩罚。随驾官要过路钱,杨县令坚决拒绝,不久被罢去官职。老百姓不忘杨县令德行,代代相传留传下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所描述的事发地点的环境本身就是虚假的,按照《蒲城县志》记载:“卤池古称‘卤阳湖’位于县南部和西南部,......卤池形成于下更新世末期,系下更新统三门湖的沉积范围,地势低凹、闭塞,是一个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沉积物含盐碱多,水质矿化严重。......旧志载:‘唐大历十年,东池生瑞盐。’到明代附近农民开始晒盐、捞硝。......西卤池在明清时代,曾用卤水熬盐,名曰‘锅巴盐’。”可见,几万年前这里就是盐碱水质,历史记载得很清楚,卤阳湖明时就是盐碱滩,但是故事的作者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却把此地说成了“四季如春,荷香鱼肥”,“接天碧水笠翁笑,百里禾苗鱼米香”的好地方,这显然是违背事实的胡编乱造。民间故事的特点就是年代久远,广泛流传,编造这些故事,年代久远可以,人们无法查考,可以说得过去,便于广泛流传,但是四百多年前的明朝,那是有史可循的,怎么能够凭空捏造呢?杨爵在明史中是有传的,据史书记载,杨爵(1493——1549)是陕西富平人,于嘉靖八年(1529)考中进士,朝廷初授八品京官行人职(皇帝特派员),曾出使湖广等地,察看民间疾苦,即向皇帝上书得到肯定,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因母年老,要求归养。母丧,守墓三年后仍赴朝廷任御史职。皇帝纵容宦官,横征暴敛,淫乐无度,经年不视朝,十余年之久无人敢直言进谏。杨爵愤而上书,触怒皇帝,被捕入狱,打得血肉狼藉,镣铐禁锢。主事周天佐御史浦鋐因为救助杨爵先后被杖死狱中,从此再无人敢救。嘉靖二十四年(1545)八月,方士扶乩预言祥异,隐关刑狱。皇帝“敬领神命”,释放杨爵出狱,但不到一月,又下令东厂追捕归案。杨爵回家才十天,又被拘囚狱中,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一月获释,前后在狱七年,回家后两年就去世了。穆宗隆庆朝,复官,追赠光禄卿,任一子为官。神宗万历朝,赐谥忠介。县城、故里均为立祠。毛泽东在读《明史·杨爵传》时曾旁批:“靡不有初”四字,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这就点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赞赏了杨爵的谏言政见,为御史杨爵与嘉靖皇帝这组矛盾做了公正结论。综观杨爵一生,除了在京城任职以外,从未在基层辖民,不知他何时有暇来卤阳湖拜水。

最关键的是这个故事的立意与效果都乏善可陈,存在软肋。其立意就是制造假象蒙蔽皇帝,这在封建时代可是欺君之罪啊!尽管作者把其赋于为民祈福的爱民含义,但是作为忠臣的杨爵真会产生“拜水”这么愚蠢的想法么?从效果上看这个故事也不能自圆其说,杨爵能把以水为代表的美景拜下去,为什么又没有办法拜回来呢,这岂不是弄巧成拙把事办砸了吗?把“富”都拜“穷”了,还说群众感恩戴德,这符合常理吗?这等“害民”的蠢事,实际上是一个败局,把它拿来颂扬,符合真善美的要求吗?因此应当说这是民间故事中的糟粕,是作者一时心血来潮的虚构。

这个故事不知被我们哪位糊涂的掌握决策的要员看中了,竟然如获至宝,把它列为卤阳湖的八景之一,大加渲染,不惜重金,打造拜水景点,其中包括建立杨爵祠和修筑拜水台。杨爵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与海瑞为同期诤臣,时有“北杨南海”之誉,为他建祠,以资纪念,无可厚非;但是修筑拜水台,是宣扬虽败犹荣呢,还是要彰显“退水”的功绩?这分明是为忠良抹黑,是在糟蹋杨爵啊!其后果只能使人对某些始作俑者的“饥不择食”感到好笑。作为蒲城人,我为家乡打造这样的景点自感蒙羞。这个意见笔者前几年曾向有关方面提出,但未得到积极的回馈,实在令人遗憾。今天著文重新提起此事,实在是不愿意看到此种谬误再继续流传下去了,否则为历史徒留笑柄。为今之计,笔者郑重向有关方面建议:不要再宣扬这种子虚乌有的有损于杨爵形象的“拜水”了,这种立意和效果都无法拿上台面的所谓民间故事,还是令它销声匿迹为好,已经修好的“拜水台”,既然也是人民的血汗所筑,那就让它继续存在吧,不过名称还是要改的,可以改作“观景台”或其它合适的称谓。

本来文行至此是应该到结束的时候了,但是读者可能还会问,难道卤阳湖就没有其它民间故事了,为什么偏选这个?据笔者了解,确实还有不少。比如,在蒲城、富平一带,就流传着一个杨毛郎斗恶蟒的故事。说的是很早以前,卤阳湖是一汪美丽的湖泊,有一年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长十几丈、桶一样粗的黑蟒。经常出来吃人,弄得当地百姓人心慌慌。王寮原上上杨村有个青年叫杨毛郎,从小习武,技艺超群,饱读圣贤,胆识过人。看到黑蟒肆虐,心里十分着急,便组织了十多个身强力壮的村民持械找大蟒搏斗。他们在湖中激战了七天七夜,终于把恶蟒赶走。这条黑蟒本是天宫司雨大臣的外甥,它逃到舅舅那里要求替它报仇。司雨大臣立即下令,十年不准给卤阳湖一带降雨。这就使当地老百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大旱,杨毛郎带领大家到湖边祈雨,整整跪了七天七夜,感动了卤阳湖龙君,违令为当地降了一场透雨,触怒了司雨大臣,上奏玉帝派来天兵天将捉拿龙君,杨毛郎闻讯,脱下自己的衣服让龙君穿上逃命,自己则换上龙君脱下的龙袍等待捉拿。托塔天王误以为他是龙君,带其回天宫缴令,并命哪吒捣毁卤阳湖,杨毛郎被抓到空中,看到湖面浓烟滚滚,一片火海,难过得流下泪来,泪水滴入湖中,湖水变成碱的,烈火把湖烧成了干滩,杨毛郎的眼泪变成了一层层白生生的盐碱。杨毛郎被抓回天宫后交给太白金星审问,杨毛郎大义凛然,临危不惧,一五一十地控诉了黑蟒如何为非作歹,为害人间;司雨大臣如何公报私仇,坑害百姓。又把老龙君如何冒死降雨,普救苍生的事全都告诉了太白金星,金星听完深受感动,立即给杨毛郎松绑,并将前后原委奏明玉帝,玉帝立刻下令斩了徇私枉法的司雨大臣和黑蟒,并让杨毛郎做了司雨大臣。从此卤阳湖一带,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位爱民英雄,人们把杨毛郎与黑蟒搏斗的地方叫做龙搏滩,并在滩里修了一座毛郎庙。因为龙搏滩出盐卤,人们以后就按其谐音叫成卤泊滩,毛郎庙也叫滩里庙。这个故事惩恶扬善,爱憎分明,伸张正义,曲折动人,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却未被掌握决策的要员看中,从而只能是流传在民间的美丽传说。   

                                            2016年5月1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