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录者:冯宝哲
[词谱辑录]
五十、调笑令
词牌名,又名《古调笑》、《宫中调笑》、《调啸词》、《转应曲》、《三台令》等。《乐苑》入“双调”。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唐词格式全同,惟句中平仄颇多出入。北宋以后,多用不转韵格,三十八字,七仄韵,联章成“转踏”,藉以演唱故事。
【定格】 三十二字,四仄韵,两平韵,两叠韵。平仄韵递转,难在平韵再转仄韵时,二言叠句必须用上六言的最后两字倒转为之,所以又名《转应曲》。
平仄(韵),〖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韵)。平仄(韵),〖平仄(韵)〗,平仄平平仄仄(韵)。
例词:调啸词 调啸词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例词:调笑令
王建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例词:调笑令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变格】三十八字,七仄韵,
平仄(韵),仄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例词:调笑令
晁补之
肠断,越江岸。越女江头纱自浣。天然玉貌铅红浅,自弄芙蓉日晚。紫骝嘶去犹自盼,笑入荷花不见。
五十一、遐方怨
遐方怨,唐教坊曲名。此调有两体。单调始於温庭筠,双调者始於顾敻、
孙光宪。
【定格】单调,三十二字,七句四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词:遐方怨
温庭筠
凭绣栏,解罗帏。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不知征马几时归。海棠花尽也,雨霏霏。
【另格】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四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
,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例词:遐方怨
孙光宪
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此时更自役心肠。转添秋夜梦魂长。
思豔质。想娇妆。愿早传金盏。同欢卧醉乡。任人猜妒尽提防。到头须使是鸳鸯。
五十二、如梦令
词牌名。本名《忆仙姿》。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度曲,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或云:“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而改为《如梦令》。此调始于五代,已无可疑,惟调名《如梦令》,或创于宋,亦未可知。此外又因周邦彦此词首句,改名《宴桃源》。沈会宗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张辑词有“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梅苑》词,名《古记》。《鸣鹤余音》词,名《无梦令》。魏泰双调词,名《如意令》。
【定格】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通体以六言句为主。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声为佳,第五字则以用平为宜。一二句例用对偶,故于平仄尤不宜假借,最好以一三五字平仄相对,则更工矣。第三句为仄起平收之五言句,不用韵。第四句及末句,与第一、二句相同;惟第三字宜用仄声,第一字宜用平声耳。第五、六为两字迭句,叶韵;通篇扼要之句,最宜注意。
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仄(韵)。
例词:如梦令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
冯延已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
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