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栖牛斋主
栖牛斋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710
  • 关注人气: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墙诗系列之四:传说发生于清代的让墙诗版本(二)

(2017-11-22 17:04:04)
标签:

文化

生活

诗歌

杂谈

                               作者:冯宝哲

    让墙诗系列之四:传说发生于清代的让墙诗版本(二)

版本之十一,清嘉庆时山西巡抚申启贤(?—1839年),延津南街(今河南新乡)人。据传,申的老家与另一望族李家中间隔一条防火通道,当时人称“蚂蚁胡同”。两家因地界发生纠纷,申家写信进京求助。申看信即回信:"千里驰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家遂拆墙退后三尺重建。其邻见状,亦拆墙退后三尺。原先狭小的胡同遂变成了一条宽敞的大路。人们称之为"仁义胡同"。其美名却代代相传。

版本之十二,清嘉庆时河南商城牛食畈(今安徽金寨牛食畈)出了两个京都大官。一个是任过刑部、兵部、工部、吏部、户部尚书的体仁阁大学士,官至宰相的周祖培((1793年—1867),一个是任过浙江、山东、陕西、贵州四省巡抚的程国仁(1764年1824年)。有一年,宰相家准备在家乡重建相府。破土时基脚侵占了程巡抚家的地界。程家人执意不让,周家便写信送京。周接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分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为何不见秦始皇?” 家于是让出一墙。巡抚家也感慨不已后缩墙基,结果相府和巡抚府之间就构成了一条一人可通行的巷子,人称一人巷。由于双方矜持解决得成功,又称这个巷子为成巷

  版本之十三,清咸丰时四川学政何绍基(1799年—1873年),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曾有家书:“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之句,劝诫家人与邻居的界基之争。

版本之十四,清咸丰时武英殿大学士曾国藩1811年—1872年),湖南湘乡人,府上为盖新宅,与邻居为地界发生争执,给曾写信,曾联想起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事,便给其弟曾国潢寄去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曾家父子兄弟读了曾国藩的信和此诗后,胸襟豁然开朗。毅然将地退缩了三尺。其邻居也照样退让。 

版本之十五,清咸丰年间的安徽寿县正阳名人余福九,他家与邻居周铁匠同时拆旧盖新,因界基相持不下,余家派人进京送信,余回信写诗一首曰:"千里传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户都被余福九的高风所感动,各自退让三尺,原来的三尺巷变成九尺巷了。从此,正阳关百姓将此巷称为"贤良街"。

版本之十六,清末吏部侍郎于式枚(1853年—1916年)四川南充营山人,营山县城禹王宫是湖广籍人的会馆,与于氏宗祠仅一墙之隔,为争一墙之地,互不相让。会馆诸姓人众钱多势胜,于氏族人欲仗于之力以兴大讼。于式枚回书并引“千里书信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相劝。于氏族人因而息讼,会馆诸姓为之所感亦罢争斗之念,双方言和,至今“六尺巷”传为美谈。

版本之十七,在胶东文登大水泊镇有一条街。相传很久以前,街上相邻住着两户财主。一户在外做官,一户是本地乡宦。两家为扩充宅院发生地界纠纷。有一天,有人向乡宦家报告,说对方己经派人送信给在外地做官的老爷,乡宦听了连忙商量对策,派人扮作强盗,守候在路边,想抢到对方送信人带回的信。不久,派出去送信的人果然回来了,而且信被乡宦派的人抢来了。乡宦展信只有一诗:压一墙,让一墙,再让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乡宦看后,亲自到对方家赔礼道歉,表示不仅不占有公用的一墙之地,并且又多让出一墙。做官的这家看到信和乡宦的举动,也主动让出了一墙地,这样就形成了一条胡同,人们知道原由后,就把其叫作义和街。

版本之十八,在开封市区西部,南北走向有一条胡同,相传,清代有张李两家邻居,在修墙时,产生争执,张家给在京做官的儿子写信求助,其儿回诗一首:“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而今只见城墙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信后,主动把墙让了几尺。李家也主动向里挪了几尺,胡同又变宽了,两家重归于好。人们把这条胡同改称仁义胡同
    版本之十九,江苏泰州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做官的那一家去信给官人告状。官人回信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做官的家人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也将围墙移后三尺。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

版本之二十,江苏省镇江南门大街有个“尤唐巷,据《丹徒县志》记载:原为油炭巷,后称尤唐巷。相传这里原住尤、唐两家,尤家要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唐家提出要让三尺滴水地,因此两家起了争端。当时,尤家为京官,唐家为地方官。尤家的子弟即给在京做官的老子写信,想借势压一压唐家,不料尤家的老人家复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尤家接信后,遵照上人的意思,主动让地三尺。唐家深为感动,在建房时,也同样效仿尤家让地三尺。

 

版本之二十一,河南嵩县老城很久以前,孙姓翰林与李姓财主为邻,两家为界墙发生争执,孙家给翰林写信。孙翰林接到家书后回诗一首: “千里寄书为一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孙家遂将界墙后移三尺,李家也仿效相让,后人就把这条巷起名“仁义巷”。

版本之二十二,洛阳市农校后街。原为仁义胡同。清朝以前并无此街,而是董、李两大户人家的一道界墙。后来,两家为一墙之地发生矛盾,董家便给在朝做官的儿子写信,要他回来处理界墙纠纷。收到的回信却是:“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有何妨?区区小事不足提,邻里和睦理应当。”此诗与林瀚诗虽有一些区别,但仍使两家醒悟,各让几尺,让出了一条“仁义胡同”。

版本之二十三,山西忻州老城据传早年间比邻的两家为界墙而生隙,其中一家就写信给在外做官的亲戚,希望他能出面疏通官场以求胜算。不料等回来的只有六句打油诗“千里捎书为哪般,原来只争一堵墙。远亲不如近邻好,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家读了回信,果然回心转意,索性退后一墙的位置。而另一家也格外让出宅基。这样让来让去,两家之间竟让出了一条窄巷,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佳话。后人称其为“仁义巷”。

版本之二十四,据相声演员郭德纲讲,天津一个胡同里,有毛、贾两家为邻,因房基产主纠纷,姓毛的在京城认识一位大官,就写信想让其摆平此事,得到的回信说:千里捎书为盖房,退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未见当年秦始皇。姓毛的看后退让了三尺,贾家看到,也退让了几尺,就这样有了一个毛贾胡同

版本之二十五,笔者的老家陕西蒲城也有一个“仁义巷”,且有一位堂兄即居此巷,没有听说过此巷与让墙诗有关联的故事,但是《蒲城文史资料》第13《名人看蒲城》中却有文把让墙诗同城内的达仁巷扯上了关系。该书第56页记载着清道光时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王鼎(1768-1842年)给家人的一首诗:“多次来信为一墙,让他几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说的是王鼎做高官后,家中有一次为五尺庄基地和邻里起了纠纷。家里给他写信寻求解决办法,他便写信规劝家人吃亏忍让,修改了明代诗人林瀚的《诫子弟》诗寄回去,家人就让出纠纷庄基地,邻里也深为感动,问题迎刃而解,如今界墙处尚立一石,刻有“墙外三尺,栽树五棵”的字痕,警醒后人。后人把此巷由大人巷改称达仁巷至今。

以上五十多例的统计肯定还有疏漏,但它足以说明“让墙诗”流传的广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