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口诀说平仄
(2017-09-19 11:13:22)
标签:
文学诗歌格律口诀 |
格律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具有粘对与对仗的规范,讲究平仄协调,声韵和谐,对仗工整。其“格”是诗的外在形式,即句有五言、七言及相应的各种句式;篇有四句(绝)、八句(律)和不限句(排律)及相应的排列组合。一首五绝是20个字,七绝是28个字,五律是40个字,七律是56个字。排律则句数越长字数越多。其“律”则是诗的内在声律,它主要包括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格律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舒心悦耳,具有很强烈的声韵美,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讲求平仄这是律诗最重要的特征。其平仄格式又因体裁不同而有多种变化,对于初学者来说,死记硬背将是十分吃力的事。但是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就好像掌握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把律诗的所有格式都推导出来。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这些“诀窍”凑成了几段顺口溜,也许对初学者记忆各种格式能有一些帮助。
一、平仄的基本格式。律诗的抑扬交替的旋律,都是由四言句“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衍化而成的。比如平仄的基本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很明显地即是由其穿靴戴帽而来。所谓“穿靴”,就是在四言句后面加一个字,所谓“戴帽”,就是在四言句前面加一个字。为了便于记忆,我编了个口诀:“二仄双平调,穿靴和戴帽。靴子不合脚,帽子照头套。”“不合脚”是指后面加的字与前一字不同,“照头套”是指前面加的字与后一字一样。律诗的各种格式,可以说都是由此变化而来的。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不妨用甲、乙、丙、丁给其编号。这样平仄的四句基本式便是: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二、律诗的各种格式。律诗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以及排律等五种体栽。每两个字为一节奏,讲求“二字而节”,即使碰到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句子也不例外,节奏点仍然是“二二一”,而不是“二一二”。其平仄格式又因仄起、平起(以每首第二字为准)、首句不入韵和首句入韵而各有四种形式。现分述如下:
(一)五绝仄起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其口诀是:“如果首句不用韵,单句双句两相对。上下两组前后倒,五绝平仄自然会。”这两个首句不入韵式的共同特点是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都必须每字相对。
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其排列次序即前述基本格式按序罗列: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上述基本式如果把丙丁置于甲乙之前,就成了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二)五律仄起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其口诀是:“五律照式翻一倍,前后四句影相随。”
即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五绝仄起首句入韵式:
五绝平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五律仄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五律平起首句入韵式:
通过以上几段口诀,五言诗的八种格式就可以完全推导出来了。
(四)七绝、七律仄起、平起、首句不入韵和首句入韵的各种格式。其口诀为:“五言前边加两字,便是七言各格式。平仄起式互变幻,照此即为近体诗。”七言各式实际上是五言的扩展,而且是有规则的扩展,即在五言的前边加两个字,“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这样五言的仄起式便扩展成七言的平起式,五言的平起式便扩展成七言的仄起式。
以上便是五、七言律绝的十六种格式,至于排律的格式照此按序推衍也就不难得出了。超过八句以上的都称排律,排是排比,排律就是一直排比下去的律诗,所以又叫长律,排律至少十句,多则有超过二百句的,习惯上多用于整数,如二十句、四十句、四十八句、七十二句、八十句、一百句等等。
从上述平仄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律诗中每两句为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出句”的落尾除首句入韵而外必须是仄声,“对句”的落尾则必须全是平声。五绝和七绝,每首限定四句,分为两联;五律和七律,每首限定八句。分为四联,四联的第一联叫“起联”或“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末一联叫“落联”或“尾联”。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简而言之,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是指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对,下句和上句的每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首句押韵的,末字应落在平声上,因而首联不全相对。其他各联都要相对。不按这个规则,叫做失对。粘,是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必须相同相粘。主要是要求两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必须一致,特别是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必须相同。平粘平,仄粘仄,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不按这个规则,叫做失粘或失严。广义的失粘还包括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贴等不合格律的现象,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讲求平仄美。“异音相从”美在“避同求异”。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就没有变化了。这样就难以求得声调高低的协调平衡,使诗的语言失去回环流转互济、抑扬长短交替的韵律。
平仄格式的灵活性。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一点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格式也有可以变通之处。如果有不合平仄的地方,也有补救的方法。古代诗人的作品在平仄格式上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不变通的律诗反而费劲。据笔者统计,《唐诗三百首》所选的律诗中,只有一首五绝《听筝》和一首七绝《征人怨》是不曾变通过的格律。
前人曾就七律的变通提出过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必须严守格式。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变通是有条件的,这个口诀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1、孤平。在近体诗中,“孤平”被前人视为大忌。孤平就是全句除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单独的平声。如在单平脚“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式中,七言第三字、五言第一字就不能变,变则犯孤平。应当说明的是孤平仅指七言仄起平收、五言平起平收这一种单平脚型。在其他的仄脚句式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孤平。
2、三连同。前人还有“末防三连同”的规矩,即在句子末尾,要避免三个平声字或三个仄声字连在一起。句尾三连同也叫下三连,其中的三连平又叫三平调或三平脚,这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但却是近体诗的大忌。如在双平脚“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的句式中,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就不能变,如变则会出现三平调。另外,三连仄也叫三仄脚,最好也能避免,万一调不开,古人也偶而用之,但前边要连用两个平声字。在这种情况下,双仄脚“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这样的句式中,七言的第五字可以变,但第三字不能变,如果要变第三字,则第五字不能变动;五言的第三字可以变,但第一字不能变,如果要变第一字,则第三字必须不变动,否则就不合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连同仅指句尾三平或三仄,在句子中间三个平声或三个仄声相连是合律的。由此看来,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可以说是“第一可不论,三五需斟酌”。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可以说是:“平起三可不论,仄起一可不论”。
至于二、四、六诸字,虽然在句中词组声调节拍的旋律上居于重要地位,但也不是没有变通的余地,按照通例就有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在双仄脚句型中,七言的五、六两字,五言的三、四两字的平仄可以互换位置,将“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和“平平仄平仄”,这样变动后,前边两字则不能变动,必须是二平连声,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常常用在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因此,可以这样概括:七言的二、四两字和五言的第二字平仄不能变动,如果是双仄脚句子,则七言的第六字和五言的第四字是可以变通的。
综上所述,对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准确提法,可以用一个口诀来概括:“要说不论有规程,二忌前提记心中。一忌除韵犯孤平,二忌句尾三连同。三仄脚偶而也可用,前边必须二平声。双位原则不能变,双仄脚前位可换。前边两字必为平,特定格式古长见。多数用在尾出句,适当变通有规范”。
现在再来说“拗救”。律诗中凡平仄不依常规的字称为“拗”。凡“拗”需用“救”作为补偿,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应该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即可以变通的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句自救,。如孤平拗救,在五言和七言的单平脚句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就需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和“仄仄仄平平仄平”。如李白《夜宿山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凡字底标—者为平声,其余为仄声,下同)“恐”字该用平而用仄,用平声“天”字拗救。又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客”字该用平而用仄,用平声“何”字拗救。又如双仄脚句型中,五言的三、四两字互换位置,七言的五、六两字互换位置,一般也视为本句相救,这就是前述的特定格式。一类是对句相救。如在五言和七言的单仄脚句型中,五言的第四字(或三、四两字)七言的第六字(或五、六两字)用了仄声时,应将下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仄为平以作补救,这就成为:“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和“平平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在上述句式中,如果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拗时,因为不在节奏点上,古称小拗或半拗,可救可不救,如果要救时,可在对句同一位置用平声字作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和“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如前述贺知章《回乡偶书》句,前句的“不”字,也是该用平而用仄,“何”字是平声,既救本句的孤平,又救上句“不”字的拗,上句的倒数第二字如果是仄声,它也可以相救,故叫“一平救三仄”。对于拗救我们也用一首口诀作结:“不依常规就称拗,有拗有救不为病,仄拗需用平来救,平拗相救改仄声。出句对句变通位,仄平换救可变更。孤平要在当句救,倒数第三仄改平。此处拗救作用大,一平可救三仄声,既救上句二仄拗,又救本句免孤平,单仄脚倒数二三拗,对句倒三改平声。单仄脚变三(七言为五)称小拗,救与不救都能行”。
此外,为了记忆的方便,兹将青岛王永义先生所编的《近体诗格律歌诀》介绍于后,可供参考。其歌诀为:“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这个歌诀通俗易记,概括性强,通过分步推导,也可以掌握律诗的格律。需要说明的是,前四句是说,平仄在一句诗中是按节奏(每两字为一节奏)交替的,所以一句诗的第二、四、六字,逢双必反,不是仄平仄,就是平仄平。后两句是说,一首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如第二字是平,就是平起;是仄,就是仄起。末一字是平,就是平收;是仄,就是仄收。
以上这些口诀,初学的人可能觉得头脑发胀,其实静下心来,按照这个口诀,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走入格律之门是并不困难的。要知道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只有稳扎稳打,慢慢消化,才能吸收营养,生长出健康壮实的体魄来。
韩理定:书出道险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