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唐诗怎能撇开古韵? ——— 简评《走进大唐格律》
(2014-03-17 08:04:01)
标签:
格律古韵指瑕专论情感 |
今天在新蓝月论坛古韵流觞板块,看到了山城子所写的《走进大唐格律》的文章,这篇文章还被管理的版主加精,受到了多人称赞并被当作珍品收藏。笔者看了却有些不敢苟同。这篇文章介绍了近体诗的基本知识,虽然并不全面,如未讲粘对、变通等规则,未提孤平、三平等忌讳,未说拗救的方法等,但把律绝的十六种格式都讲清楚了,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该文的致命弱点是作者不懂古韵,却用今声的观点对古人所写的名诗信口开河,随意曲解,乱加评点,以致说了许多有悖于常识的外行话,这就显得极不负责了。
如作者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评价是:“从平仄关系看,仅第四句的第三个字失粘(本为仄声,却用了平声),犯了“三平调”的毛病,但从五言的“一、三不论”(只要每句的二、四、五字相合,一、三合不合没关系,都还是五绝或五律)来看,也就不是毛病了,且成了千古名句。”这一段评论的核心是认为“一”字是平声字,其实只要对古韵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一”在这里是入声字,是作仄声看待的,所谓“失粘”与“三平”的指责,那完全就是乱弹琴了。
再看看作者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丛(原文如此,实际应为“重”字)山。”的评价,作者说“这个属于首句平起入韵式。仅第二句的第五字失粘(应为仄声,实际平声)但七言是“一、三、五不论”,因此还是七绝,且成为抒发喜悦心情的千古名诗。”其观点还是认为“一”字是平声字,妄论“失粘”,节外生枝。
作者还对杜甫的两首诗作了点评,一首是《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者说:“二、四、六行押en与in的通韵。第八行从现代汉语看是脱韵了,但这是出于不能因韵害意的考虑,或者当时的读音,与上面的韵脚通韵吧?”
作者于文后还作了一首五律,“夜静唐声美,平仄细细分。依规吟五律,凭述慰十旬。但惜耕耘远,偏欣网络奔。人生夕照晚,万事可由心。”作者的自我评价是:“平仄关系,可变处均未变,严依全篇,却无一害意处。”笔者认为;按照近体诗的格律,此诗也仍有可以商榷之处,比如第二句“仄”字的位置应当是平声,作者却误用了仄声。第五句的“惜”字,是古仄今平,本诗用的是新声韵,应以平声看待,这就显然用错了,犯了“古今混用”的禁忌。此外“慰十旬”、“网络奔”、“唐声”等的用词也有生造之嫌,让人不得要领,“十旬”究竟指一百天,还是指一百岁?“网络”怎么能“奔”呢?“唐声”是什么声,如果单指诗声,其依据何在?
总之《走进大唐格律》一文,存在有诸多瑕疵,把此文加精推荐,显然会产生误导,使初学者产生迷惘,为了不使舛错流传,笔者特撰此文,似乎有唐突之嫌,语言可能会有冲撞,但我是个爽快人,不会拐弯抹角,看到问题,一吐为快,请恕我直言,期求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