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宝哲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辅助工具,表示语言的停顿、结构、语气和词语的性质作用,有利于准确表达思想感情。我国过去的书籍,除了“句读”,习惯上是不加标点的;中文使用标点,大约是近一百年间的事。
按照传统的习惯,对联无论长短,书写时一概不加标点,这几乎已成定式,直至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书写悬挂的楹联,也很少有人使用标点。这种情况对于短联来说,似乎无关紧要,联作的节奏、停顿和结构,可以一目了然,不会产生大的麻烦。但是如果遇到长联,不加标点,则会让人读起来费力,解起来费劲,一般人很难有那份耐心去捉摸猜测。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读懂对联文字,了解对联含义,欣赏对联艺术,书写长联时使用标点,已是实践中的需要。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联使用标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特别是对联在书籍中,已经不是用不用标点的问题,而是如何使用标点的问题。
在笔者看到的对联书籍中,大家对下联末尾使用句号没有争议。问题集中在上联末尾该用什么标点?其中:对于一句短联上联末的标点,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标点,一种是使用分号,一种是使用逗号。第一种情况已如上述,不在讨论之列;现在需要讨论的是:一句联上联末尾,是用分号好?还是用逗号好?在这方面,众多联家,见仁见智,各有理由:主张用分号的认为,分号是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一副联的上下联,显然属于并列分句的形式,故上联末应当使用分号;主张用逗号的认为,按照惯例如果两个分句表示两层意思,各自内部没有逗号(即只包含一个分句),就无需用分号,而只能用逗号。看来各有所据,难分伯仲。笔者认为,主张用逗号者,虽然有其道理,但是从对联的具体特点来看,它的对偶语句的形式,似乎上联末使用分号,更能体现对联的特色;况且分号表示的停顿大于逗号的停顿,使人们在阅读上下联时,中间能够有从容的缓气机会,这也许就是现在大多数联家认可上联末尾使用分号的原因所在。
对于含有两或三个分句的短联先用逗号,后用分号,大家似乎也无争议。现在争议较大的是中长联,文中已经用了分号甚至句号,上联末尾该用什么标点?一种主张仍然用分号,这样可以更好地显示上下联对立统一的关系;一种主张用句号,满足上联段落性特点的要求。这两种主张,各有利弊:使用分号,管不了上联中的句号,又混合于上联中的分号,有悖于分号原有的职能;使用句号不能满足对联并列性、连贯性特点的要求,似乎都有缺憾。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大。笔者认为,根据标点的习惯用法,上联文中已经用了分号、句号,末尾似乎以用句号为宜。这样也可以为中长联文中使用其它合适的标点提供方便,该用逗号,就用逗号;该用分号,就用分号;该用句号,就用句号。避免一逗到底,看不清条理,分不清层次的迷惘。当然可句可逗时,选用逗号,少用句号倒是联作中应该注意的。
中长联上联末使用句号还牵涉到书籍上下联接排时难以区别界限的问题。笔者认为,按照对联是“两行文学”的具体特点,在印刷编排时,上联下联应尽可能分行排列,体现两行的对称美感。万一因为特殊原因,如文中引用等需要接排的,短联中间的分号,自可作为区分上下联的标志,至于中长联,可以借鉴新诗分行书写接连编排时,分行处用斜线“/”隔开的办法,在上联末尾用双斜线“//”代替标点,则上下联之间的界线也就清清楚楚了。
联作中使用标点,单以点号说,还有问号、感叹号、顿号、冒号如何使用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据这些点号的习惯用法,按照联中语意恰当地使用,一般不会发生疑问,故在此无需讨论。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对联中是否应当运用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着重号、间隔号等标号的问题,笔者认为使用这些标号显得累赘,影响对联幅面的简明美观;弃之不用也无大碍,故还是以不用为好。
上述看法,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不敢妄言其为定论,作为探索的一家之言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是否妥当,敬希方家赐教。
(《河南楹联》编者补注:本文作者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对当代对联使用标点符号问题的看法,不过仍有一种观点未曾述及,即主张在书刊中印刷对联作品时,从结构、停顿的实际需要和排列的整齐美观,以及避免已经在中长联联文中使用了分号、句号的上下联句末使用分号或句号均不够得当的矛盾,无论长短联,上下联句末最好都不加任何标点。本刊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即持此种观点。当否亦供读者参考。)
(原载《三秦楹联》总第23期,《河南楹联》2013年第3
期,总第66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