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宝哲
韩城市"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管委会用五万元征得了一副对联,其文曰:“苇编秦汉无双士;信史中华第一人。”(请看以下链接http://news.hsw.cn/system/2012/03/27/051284802.shtml)我是昨天得到这个消息的,看到第一眼我就发现这次征对出漏子了。因为对联的第一个字“苇”竟是一个错别字。“苇编”所指为何?查遍典籍,不知所云。显然应该是“韦编”二字了。“韦”字被错写为“苇”。
为了弄清原委,我们且来看看《辞源》对这几个字的解释。“韦编”是:“古时无纸,以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后因作古代典籍的泛称”。“韦”字是:“㈠去毛熟制的皮革。”“苇”字是:“㈠芦苇。㈡变动貌。”并无皮革之意。可见“苇”、“韦”是不能通用的。有了这么大的硬伤,这副对联究竟能值多少钱呢?
那么如果把这个别字改过来,这副对联的价值如何呢?笔者认为五万元价值的对联应该是如主办方原先期望的那样无懈可击的精品,应当经得起推敲,高标准自应严要求。笔者认为这副对联即使改了别字,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还是值得斟酌的。首先它的语句结构不完整,“韦编”与“秦汉无双士”,“信史”与“中华第一人”的语气关系是什么?似乎并不明确。“韦编”怎能是“秦汉无双士”,“信史”怎能是“中华第一人”,笔者斗胆提出是不是可以在下联前加一“著”字,成为“著信史中华第一人”其语气方能完整。至于上联该加什么字,笔者愚鲁一时还想不起来,这也不是笔者的责任,留待其他高手再补吧。反正笔者已经讲清了自己的想法。即便如此,此联之说也不符合实际,难道《史记》以前“中华”再无“信史”吗?《尚书》、《春秋》、《左传》、《国语》算不算“信史”,难道能一笔抹煞吗?其次“韦编”、“信史”都说的是《史记》,“无双士”、“第一人”都是一个意思,按对联的大忌来说就犯了“合掌”之嫌,起码是部分合掌或半合掌。这能够上楹联精品吗?
参与评比的应当都是专家高手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么多的评委,竟无一人发觉自己所评的特等奖竟是错别字呢?你们的常识那里去了!责任心那里去了!这难道不算丑闻吗?
这里还要说说此次征联的主办者,你们花二十五万元征楹联、征祭文,异想天开地想打造如《兰亭序》那样的千古精品,这是想一鸣惊人吧,真是财大气粗,出手大方啊!一副别字联一甩就是五万块,分明是花公家的钱不心疼,你们简直是把人民给予自己的权力在当儿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