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联赠华阴老腔艺术团

(2011-10-28 13:14:06)
标签:

楹联

馈赠

艺术

情感

杂谈

                                                  作者:冯宝哲

    听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楹联文化联席会第三次会议暨第二届中国楹联黄河论坛要在渭南举行,华阴老腔艺术团闻讯愿意义务为我们提供一场晚会演出,这简直是天掉馅饼的好事,我们自然是热烈欢迎了。

    老腔,是源于华阴的地方皮影小戏,俗称“老腔影子”。传说其历史已有20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位于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处的双泉村是它唯一的发祥和传承地。本来皮影戏在陕西并不少见,但是双泉村的皮影却有一种叫做老腔的独特唱法。据说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而当年船夫与纤夫叩舷而歌,逆水行舟运粮时的劳动号子,一人喊众人和,大家一起发力拉船,以篙击船,则演变成后来的以惊木击板。天长日久,老腔就从这些艰难上行的船上开始回荡起来,-- --这就是老腔的由来。

    老腔名称之来源说法有二,一是与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相比,年代较早,尤其是音乐显得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遗响,所以称为老腔;二是由于它是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演变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

    老腔的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坡);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老腔皮影似乎不适应人们的生活节奏,乐于欣赏的观众大为减少,皮影演出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大约在十年以前,华阴县文化局干部党安华为老腔艺人们表演时的投入、忘情、陶醉的神态所感动,他独具慧眼地提出:“人影比皮影精彩,要是把幕后的场景搬到前台一定会吸引观众”。党安华认为:先有老腔,后有皮影,因此他主张的新的表演形式其实是让老腔“回归到最初的状态”。于是他们便果断地撤掉影幕,把艺人们的表演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经过几次尝试,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随着其演出形式在当代的变革,由于对它文化价值的社会定位和艺术定位,使其在百花竞艳中独放异彩。电影“活着”“桃花满天红”等不少影视作品的音乐主语都运用了它的音乐旋律,尤其是北京人艺在排演话剧“白鹿原”时,请其参与剧组演出,其浑璞天成、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征服了观众。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法国国家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等一百余家媒体相继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有人把其誉之为“东方的摇滚乐”,有人把其誉之为“戏曲的活化石”。全国各地很多大专院校纷纷邀请演出。2007年华阴老腔“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演出,荣获“群星大奖”和“群星表演奖”两项殊荣。

    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造势,华阴老腔名气更大,越唱越红。去年先后在美国、日本、台湾、香港以及内地二十多个城市演出,产生了较大的轰动效应,今年还参加了西安世园会的有关重大演出。随着其名牌效应的不断扩大,其演出身价也在不断攀升,每次演出的出场费均在一万以上,在华山当地演出的票价是每张一百元。鉴于这种情况,人家提出义务演出倒使我们踌躇起来,该给人家怎样的回报啊!开始我们提出给所有演员送纪念品,被人家一口回绝,说是免费义演,茶水不扰,这简直让我们这受赠者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于是有人提出了何不发挥楹联学会的特长送一副情意深长的对联呢?这真是一个好点子,于是我们便决定由我拟一副对联,该写什么呢?我虽然身在渭南,但是并没有亲身感受过华阴老腔的现场演出,但即使观看电视演出的画面,也对我是够震撼了,于是一副“体现民风,蜚声中外原生态;弘扬国粹,享誉古今高水平”的联作便脱口而出了。急忙找人书写,装裱,终算有了一件表达心意的礼物。

    十月二十二日下午七时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楹联文化联席会第三次会议暨第二届中国楹联黄河论坛组织的文艺晚会正式开始,只见舞台上放置着几个条凳,呼啦啦一群身着对襟短打的农民,扛着各种乐器,精神抖擞地奔上舞台。一共有十二个演员登场,他们分别手执月琴、板胡、二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干鼓、梆子、铰子、钟铃和木块击板等乐器,各自找寻自己的位置,以不同的姿势或坐或蹴在条凳上,有的就干脆席地而坐,只听一声呐喊,粗犷豪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古朴老辣的华阴老腔便弥漫于整个剧场。看到演员们一个个引吭高歌,青筋直暴,那种认真,那种投入,那种忘情,我应该怎么叙述当时的情景呢?这里不妨摘引几段网上的描写,以帮助我这笨手拙笔:“一嗓吼起,顿时蹄踏踏烟尘弥漫,恍惚髯口黑面的将军上了阵,一时间剑戟铿锵,电光裂空;忽而又衔接为飞板,唱者情绪愈发紧张激烈,豪迈奔放,那位主持板凳的艺人迅即抄起板凳,随着关键节拍用惊木狠狠地击打板凳,那令人惊诧的响声不谛于惊雷的轰鸣,紧接着是全体演奏人员齐声吼叫,那种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委实是太震撼了,正所谓‘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啊!啥叫酣畅淋漓?啥叫物我两忘?那情景,由不得观众不和演员一起群情激昂、遥相呼应。”“老腔带着一人唱满台吼的气势,带着以木击板的震撼,去唱征战和剿杀,去唱牺牲和失败,在老腔台下听老腔,那一声似乎从脑后发出的略带沙哑的唱,厚重而深沉。它唱出得胜的英雄气吞山河的豪迈,唱出失败的英雄马革裹尸还葬的粗犷和豪情,唱出陕西人的冷倔和苍然。在老腔台下听老腔,仿佛考古学家找到了古战场,听到了刀枪剑戟的撞击和古时的人喊马嘶。在老腔台下听老腔,心胸会慢慢地装进大山和江河,驱赶去戚戚的小气,生出一股豪气,一股无畏。”的确如此,当苍劲悲壮的老腔响起,似乎让人看到了古战场上的长枪大戟、刀光剑影,忽而人欢马叫、气吞山河,忽而鸣金收兵、四顾苍茫,陕人的刚强性格、雄强心态跃然而出。

    老腔唱腔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拉坡调",所谓拉坡,是一本戏在由主唱唱到最后两句时,便大吼一声,随之全台所有的人都跟上相和,仿佛舞台幕后的帮腔,音调激昂雄壮,气氛热烈,不仅增强了剧情,而且把演出情绪推向一个连续性的高潮。“众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就是对这种唱腔最形象的描述。说到惊木,最令人惊奇的就是演出开始后,后排有位演员一手拿着木块,一手提着条凳,忽而让条凳四脚着地,忽而两腿着地--变换着姿势用枣木块敲打条凳的不同位置,发出节奏鲜明、声音清脆的巨响。他抡圆了胳膊,力道十足,使枣木块与条凳也变成了“乐器”。这真的是一种土得掉渣的、震撼人心的老腔老调,但它却以荡气回肠的内蕴,铿锵有力的旋律,阳刚雄浑的韵致,昂奋激越的风格,感染着每一个观众,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

    晚会接近尾声时,渭南市楹联学会会长庞盼望代表主办方向华阴老腔艺术团赠送了对联,参加晚会现场的联友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纷纷撰联相赠。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三门峡市楹联学会会长代表三门峡的题联是:“古色古香,原汁原味,醉倒满堂儒雅客;老腔老调,渭韵渭风,唱出九野玉金声”。运城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杨振生代表运城的题联是:“老腔野调,人生就像一台戏;铁板铜笆,民俗能扬万古情”。临汾市楹联学会会长刘琳代表临汾的题联是:“老腔老调,一坛老酒味醇浓,谁能不醉;乡韵乡情,千载乡风特色美,我更痴迷”。渭南楹联学会副会长、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井水余的题联是:“鼓动人心,地方剧种传千古;歌吟盛世,秦韵唱腔乐万家”。渭南学会副会长李问圃的题联是:“人生如戏,戏在农家院里唱;日月似灯,灯由西岳岭旁升”。“老腔老调,听声声呐喊,山回水荡;奇树奇葩,蕴缕缕乡情,色艳花香”。渭南学会副会长、华山楹联学会会长孙铎的题联是:“原汁原味原生态;老韵老腔老陕风”。渭南学会顾问穆斌海的题联是:“老腔唱大风,演绎千秋故事;古韵开新面,争来一片春光”。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干部邢永强的题联是:“情真意切唱腔老;动魄撼心回味长”。这十副对联受到了华阴老腔艺术团的热烈欢迎,他们衷心感谢晋陕豫三省楹联人对于华阴老腔的肯定与赞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