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的分类叫做韵部。每部都由一个汉字来表示,称为“韵目”。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我国的韵书很多,古今韵部差异较大。先秦两汉的音韵以《诗经》为代表,这种音韵距后世遥远,变化太大,早已没有人用,也无韵书传世。最早的韵书有三国魏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张诔《四声韵林》、南朝齐梁周颙《四声切韵》、沈约《四声谱》等均已失传。隋陆法言以四声分一百九十三韵,又以反切分其声之清浊,作《切韵》一书,传至唐代经孙愐重新刊定,改名《唐韵》,宋陈彭年等又奉诏据之重修为《大宋重修广韵》。《广韵》是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韵书。随后,又有丁度等据《广韵》重修之《集韵》,两书均为二百零六部,可以视为增订《切韵》之作。金时,王文郁把二百零六部简化合并为一百零六部(平声三十部,上声二十九部,去声三十部,入声十七部),编成《新刊平水礼部韵略》,习惯上简称《平水韵》。元明清以来,考试赋诗,均以《平水韵》为准。明时有《洪武正韵》,清时有《佩文韵府》,称为官韵,大体均属《平水韵》系统,即今所说的“旧诗韵”。
金元以来,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北京话的影响日益扩大,其地位也日益显著。诗歌押韵就逐渐依照北京语音分为十八韵。“五四”以来的新诗创作,基本上就拿十八韵作为押韵标准。依此编撰的重要韵书有黎锦熙、白涤洲的《佩文新韵》和黎锦熙诸先生的《中华新韵》。这种分韵法一般称为“新诗韵”。
把新诗韵的十八韵部和现行《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可以略加修改配合成图如下::
韵部 |
五支 |
七齐 |
十摸 |
十一鱼 |
-i*日 |
i衣 |
u乌 |
ü迂 |
一麻 |
a啊 |
ia呀 |
ua哇 |
|
二波 |
o喔 |
|
uo窝 |
|
三歌 |
e鹅 |
|
|
|
四皆 |
e*诶 |
ie耶 |
|
üe约 |
六儿 |
er*儿 |
|
|
|
九开 |
ai哀 |
|
uai歪 |
|
八微 |
ei欸 |
|
Uei(ui)威 |
|
十三豪 |
ao熬 |
iao腰 |
|
|
十二侯 |
ou欧 |
iou(iu)优 |
|
|
十四寒 |
an安 |
ian烟 |
uan弯 |
üan冤 |
十五痕 |
en恩 |
In因 |
Uen(un)温 |
ün晕 |
十六唐 |
ang昂 |
Iang央 |
uang汪 |
|
十七庚 |
eng亨的韵母 |
Ing英 |
ueng翁 |
|
十八东 |
ong轰的韵母 |
iong雍 |
|
|
*表示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的文字说明补入的特殊韵母。
在北方把韵也叫“辙”,是戏曲唱词的韵脚,也是韵的一种通俗叫法,把押韵叫“合辙”,戏曲十三辙就是戏曲艺人根椐自己的口语押韵进而归纳出来的。这种韵辙的分类是明清以来在民间自然形成的,大约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十三辙也是北京音系,它是群众在创作和演出实践中根据汉语语音发展实际划分的大致相近的韵类。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说差不多都是按照十三辙押韵的。从语音的具体内容来看,十三辙无非是把十八韵中的“波(o)”“歌(e)”合并,“支(-i)”、“儿(er)”、“齐(i)”“鱼(ü)”合并,“庚(eng)”、“东(ong)”合并,实际上就是两个或几个发音相近的韵部,在诗的语音上通融互押的关系,是新诗韵的一种通押,十三辙的名称是从每辙中随便择出两个平声同韵字而产生的,并不表示其他含义,只是时间久了,便约定俗成而成为本辙的固定名称。过去也曾有人从每辙取一个字来编成一句诗。例如“月落花浮水面楼台倒影印池塘”来分别代表十三辙的名称。笔者也戏凑了一句:“多写诗又爱动脑,押韵对仗难不倒”(除最末韵脚外,其余每辙一字),东施效颦,不知可否?
2004年《中华诗词》第六期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其分韵基本同十三辙相似,只是将一七辙中的支韵独立列出,于是就成了十四韵。现在把十三辙的辙名与新诗韵的十四韵和原十八韵部的内容列表对照如下:
十三辙 |
十四韵 |
十八韵 |
北京韵系 |
发花 |
一麻 |
一麻 |
a(ia ua
) |
坡梭 |
二波 |
二波 |
o(uo) |
三歌 |
e |
乜斜 |
三皆 |
四皆 |
e(ie üe) |
一七 |
十三支 |
五支 |
-i |
十二齐 |
六儿 |
er |
七衣 |
i |
十一鱼 |
ü |
灰堆 |
五微 |
八微 |
ei ui(uei) |
怀来 |
四开 |
九开 |
ai(uai) |
姑苏 |
十四姑 |
十模 |
u |
油求 |
七尤 |
十二侯 |
ou iu (iou) |
遥条 |
六豪 |
十三豪 |
au(iau )即 ao
(iao ) |
言前 |
八寒 |
十四寒 |
an(ian
uan üan) |
人辰 |
九文 |
十五痕 |
en in(ien)un(uen)ün(üen) |
江阳 |
十唐 |
十六唐 |
ang(iang
uang) |
中东 |
十一庚 |
十七庚 |
eng ing(ieng)ong(uengüeng) |
十八东 |
ong iong |
除了十三辙以外,还有个儿化韵。普通话里有一个特殊韵母“er”,它名为韵母,可是前面跟什么声母也不拼音,但却可以单独作为音节,例如,“而、二、耳、儿、尔”等,如果把它作为词尾带在别的音节韵母后面,就不再成为单独的音节了。而跟前面的音节结合成一个卷舌音节。这种音节就叫作“儿化韵”,也称为“小辙儿”。通常用的有两道“小辙儿”:一道叫“小言前儿“,它包含发花、怀来、言前这三个韵辙儿化后的字,卷舌韵母是ar、iar、uar、üar,共同的收音是ar;一道叫“小人辰儿”,它包括一七、乜斜、灰堆、坡梭、人辰等韵辙儿化后的字及读音为er的字,卷舌韵母是er、ier、uer、üer,共同的收音是er。儿化韵多用于曲艺,诗歌中除了儿歌,基本不用,故不再赘述。
从音色上看,十三辙可以分为阳辙和阴辙两大类。这是按照有没有鼻音来分的。带鼻辅音尾n
、ng的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四辙是阳辙,字音比较洪亮,其余不带鼻音的九辙是阴辙,除发花辙外,响亮的程度就差一些。韵辙的响亮度是由口腔、鼻腔等共鸣的强度决定的。一般把十三辙从响亮到细微分为三级:洪亮级有江阳、中东、言前、人辰、发花五辙;柔和级有遥条、怀来、坡梭、油求四辙;细微级有灰堆、乜斜、姑苏、一七四辙。两个小辙儿也应当归属柔和级,小言前儿比小人辰儿略响亮一些。
根据每个韵包括的常用字多少,又有“宽韵”和“窄韵”之分。宽韵如江阳、中东、言前、人辰、发花、遥条、怀来、坡梭、一七等韵辙,包括的常用字多,构成词语的能力强,容易选择韵脚用字,押起韵来比较宽泛顺手,所以比较常用;窄韵则恰好相反。
要写作诗歌或者唱词,在立意以后必须定调和选韵。定调就是确定作品的感情色彩,是欣快轻松还是悲伤沉郁,前后情调要一致,以达意境的统一。韵辙的响亮度和作品的感情密切相关,选韵时应该注意,高亢奔放就用洪亮级韵辙,优美欢快或者沉郁悲凉就用柔和级或者细微级韵辙。选韵还要考虑使用的方便,要研究作品题材中的语句结尾,看那一道韵辙的字较多,以作为起韵的依据。
定韵以后就要费点脑筋,按照作品的体例在固定位置上选用同韵字,合理地利用语音上的特点显示诗歌语体的音乐美。但是时下一些流行歌曲、新编唱词,却忽略了这一点,不注意节奏和韵律,有的根本无韵,有的经常跑韵,东一榔头、西一斧头,读起来诘屈聱牙,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其实,这都是因为作者怕费脑筋的结果,以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应该说换用同韵字是不会产生困难的,重要的是要掌握“动点脑筋,换个说法”的技巧。以“啼哭流泪”为例,几乎有几十种说法可供选择:押麻韵可用泪如雨下、泪流双颊、血泪洒、泪巴巴;押波韵可用珠泪落、泪滂沱;押皆韵可用泪滴血、哭声噎;押支韵可用泪如丝;押儿韵可用泪人儿;押衣韵可用哭啼啼、暗自泣;押微韵可用满面泪,实伤悲;押开韵可用泪满腮、痛悲哀、泪下来;押模韵可用放声哭;押鱼韵可用泪如雨;押侯韵可用泪长流、泪难收;押豪韵可用哭嚎啕、哭声高、珠泪掉;押寒韵可用泪湿衣衫、泪满面、泪不干、泪涟涟;押痕韵可用泪流双鬓、珠泪滚滚、泪难忍、泪纷纷、泪沾襟;押唐韵可用泪湿衣裳、泪两行、哭声放、泪汪汪、珠泪淌、泪盈眶;押庚韵可用放悲声、泪纵横、泪潆潆;押东韵可用泪如泉涌、悲哀伤痛等。以上各韵虽然表述的意境略有差别,但是足以说明只要肯动脑筋,在对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述中,找出了合适的韵脚是完全可能的。用一句顺口溜的话说就是:“立意选韵打腹稿,多动脑筋勤思考。换个说法作比较,合适韵脚不难找。”
押韵的一般要求是,“隔句相押,上仄下平”。这种隔句韵就是通常所说的逢双句押韵,而且在一对句子中,上句用仄声,下句用平声。仄声短暂、急促,不能拉长,拖长了就会变音,所以要放到上句;平声可以拉长,不变音,因此把它放到下句韵脚上,便于行腔拉音,这样吟诵或说唱起来就会音节铿锵,韵律和谐,给人以语音美的享受。
律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凡双句都必须押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只有首句,可以押也可以不押,且可押邻韵。五律、五绝的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七绝的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此为正格;反之,则为变格。
律诗用韵有四戒:一为戒出韵,又叫落韵,或者串辙、跑辙,这是律诗的大忌;二为戒重韵,同一个字不能两次用来押韵;三为戒倒韵,不能为了凑韵脚而颠倒词序使语意全非,如把“天地”颠倒成“地天”,这种硬凑韵脚的作法,会造成句子别扭,因词害意,不伦不类;四为戒险韵,即故意用生僻字来押韵,这种险韵故作高深,一般人难予辨解,实不可取。
律诗限定八句,超过八句,不论多长,都叫排律。排,是排比,排律就是一直排比下去的律诗,所以又叫长律。排律至少十句五韵,多则有超过二百句一百韵的。习惯上多用于整数、为十韵、二十韵、二十四韵、三十六韵、四十韵、五十韵……直到一百韵。排律多数是五言的,七言排律也有,但很少。排律也限用平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只有格律出现以前的古体诗,押韵比较自由,诗篇中可以换韵,但一般一个韵用够四句才能再换。现在习惯上把它叫古风。
在即将结束本篇“初探”的时候,我们不妨再回头对旧诗韵为何称为“平水韵”加以探讨。平水,系水名,在今山西临汾西南,源出古帝尧所都古平阳西之壶口山。金时于平阳府设经籍所,所刊书籍称“平水版”。金正大六年(公元1229年)平水书籍(官名)王文郁按照金朝功令把前人所用之韵并为一百零六部,编成《新刊平水礼部韵略》,书名冠以新刊,说明有所因袭。因为早于王书五十三年即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平阳人毛麾就曾编有《平水韵》,但只见书目。后人还有资料说到南宋淳祜十二年(公元1252年)江北平水人刘渊所编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韵目并为一百零七部。其书较王文郁之书晚出二十三年,当为据王书一百零六部将上声迥、拯两韵分开之作,其书今已佚失。《辞源》“平水韵”条目注释及近人多种有关诗韵的著作均称王书是据刘书而来,实际上是凭想当然推断,本末倒置,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