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紫山剑客
紫山剑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5
  • 关注人气:1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邯郸土俗语辑考(九)

(2010-07-16 08:59:04)
标签:

方言

土语

来源

考证

文化

分类: 邯郸方言

 

                                     

    邯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邯郸县填池村赛戏和武安的东通乐赛戏。不少人看过赛戏的表演而不知道它为什么称作“赛戏”。

   “赛戏”之名称来源于古老的民间艺术——社火。社火是古代人搞的祭祀和跳神活动,主要目的是娱神。这样的活动最早是由民间自发的结社来组织的。宋元时代,掌握专门技艺的民间艺人,仕途不第的文人等兴起了结社之风,如当时知名的有“遏云社”、“鸳鸯社”、“齐云社”等等,或以清歌见长,或以技艺杂耍取胜,并约定时间或在传统节日时进行竞赛,社与社之间举行的比赛叫“赛社”。集合各赛社的社友们表演各种杂耍进行比赛,各个社或村都要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极为红火热闹,所以叫作“社火”。元明清时,社火时的演唱越来越兴盛,出现了有人物、有故事、有服装道具、有器乐伴奏的戏曲表演形式,因为最早是参加赛社活动的竞赛项目,所以称为“赛戏”。

    如今,赛社的功能消逝了,而“赛戏”的名称却沿用至今。

                                 

    邯郸土语中有“点眼药”一语,说的是有的人眼皮活,给上级领导或给家中老人说个好听话,或送点小礼物讨得他们欢心,被说是“点眼药”。有的人背后打小报告或说别人的坏话,邯郸土话也说这是给 “上眼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这样说:“咱们在一块儿都要以诚相待,有话直说,谁也不准给谁‘上眼药’!”

   “点眼药”或“上眼药”这一词语,据说来源于旧北京时的手工作坊。作坊的老板为了笼络工人,每年到八月二十这天,掌柜的让伙房做白面馒头、炖肉犒劳打夜作的手艺人,俗谓之“点眼药”或“上眼药”。因为从八月二十日这天开始,就要熬夜了,所以人们管这顿美餐叫“点(上)眼药”。

    作为俗语,“上眼药”转化为在上级、当权者或长辈面前讲别人的坏话,通常是,表面上听起来是好话,实则是讲别人的坏话。这与掌柜的犒劳伙计,实际上是为了让伙计们多出苦力、多干活是一样的。

 

    在邯郸土语中,有人遇到什么好事,或是得到什么便宜,会情不自禁地说:“今天可是烧高香了。”烧香为什么还有高低之分呢?

    烧香,是迷信之人还愿祈祷的一种形式。据佛经记载:香和花本是常用的供佛之物,谓之“香花供养”。《大宋僧史略》卷中曰:“经(指贤愚经)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炉以达信心。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可见,最早供佛之香,乃是善男信女手持香炉恭立于佛旁,以表虔敬之意。后来,施主为了企求得到意外的收获,在向佛上香时会许下誓愿,或默念或心许:若能如愿事成,则酬以重礼报答神灵。但是,庙有高低之分,神有大小之别。庙高则神大,去大庙烧香,布施要丰,还愿也大,因此求大福还大愿,要去大庙堂烧香,这被称为“烧高香”。

 

    小儿刚刚学站立,邯郸土语叫“打能能”。“打能能”是个古语词。在元代时就有这个叫法。元人郑德辉的杂剧《伊尹耕莘》第一折就有这样的戏词:“好个小厮儿,不要哭,你是有福的。员外,我着他打个能能。”顾学颉先生写的《元曲释词》里也收有这个词:“能能,婴儿试立状,常与打字连用,叫做打能能,第二个‘能’字读轻音。”

根据学者的考证,这“能能”有可能是“蹬”。古代的字书《集韵•登韵》中对这个字的解释是:“蹬,蹬蹬,立貌。” 

    可见,邯郸人说的“打能能”是“打蹬蹬”的音转。         

                                       

    在邯郸有“蒙古牛,不识号”的说法,是说有的人不懂事理,不按规矩办事,就像是从蒙古来的牛一样,不懂得本地人吆喝它的口号,所以说它“不识号”。

   实际上,如果去认真地考究,就会发现邯郸人吆喝牲口的口号,却是古语的遗存。如:你赶牲口前行,喊“得!得!”,牲口就会意,知道是让它开步向前走。这“得”的本字是“笃”(du 音督),王安石的解释是“以竹鞭马”,可见这“笃”字的本意就是以竹鞭策马令他行走。人们在驱使牲口时,一边口喊“笃!笃!”一边用鞭策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听到“笃”的吆喝声就知道是向前行进的口令了。

     令牲口停住的口号是“御!”拉长声喊“御——”牲口就会停住脚步。考这“御”的音、义也应是古汉语的遗存。这“御”字有可能是“敔(yu音鱼)”,《说文解字》载: “敔,禁也。一曰乐器,形如木虎”。这是说:敔是“禁止”的意思。敔本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形状像是用木料刻制的虎,这种乐器最早出现在周代,奏乐将结束时,打击敔,即使演奏停止。也有专家考证:“御”在古代与“卸”字相通。卸有禁止义。《说文解字》载:“卸,舍车解驰”,即解去套在马身上的东西,也有止步停息之意。

    令牲口后退的口号是“稍!”(发四声),这“稍”为何有后退之义呢?考这“稍”应是“扫”的谐音。“扫”在古代有后退之义。因为古人扫地时都是后退着来扫的(现代人亦是如此),《礼记》中对扫地的要求就是这样的。向牲口喊“扫”也是传达了让其后退的信息。

    另外,令牲口掉头喊“掉”,令牲口抬腿喊“跷”,令牲中向外拐时喊“外”等口号,大都是人们口语的简略。牲口为什么能会意,这可能是一种“获得性遗传”所至。人类对马牛之类的牲畜长其驯化,使其逐渐接受了人类的一些情感思想,百姓称之为“通人性”,这样才能驭使自如。蒙古牛远道而来,自然就听不懂本地的口号了,所以说“蒙古牛,不识号”。

 

                                     单  务  ”    

    在邯郸土语中,把“故意”、“特意”说成“单务”(也说“单故)或“单意儿。如:“他再喊我也不理他,单务儿气他哩!”,“孩子把碗摔破了,不是单意哩,别吵他了。”

    考、“单务” “单故”或“单意儿”这个方言词的形成,都应是“特故”这个古老的口语词转化而来的。在元人杂剧《神奴儿》第一折[油葫芦]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你但有酒后,便特故来俺这里。”这“特故”就是特意、故意的意思。特故之“特”和“单故”之单,同属舌头音,古代时这两个音没有严格的区分,一声之转,因此,“特故”也就成了“单故”。

    至于“特故”这个词的由来,曾有专家考证最早出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之中:“为重修禅向此居,我今时固下云衢”。国学大家黎锦熙先生曾著文称:“‘单故’一词就是由《变文》‘时固’转变来的。”山东大学教授朱正义先生所著《关中方言古词论稿》一书中,也赞同此说:“‘单故’由‘时故’变来,诚为不刊之论。‘时’变为‘特’,‘特’又变为‘单’,既合音理,又有音证,自可成立。”古代人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地发生变异,甚至有着极为复杂的演变过程,流传至今自然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不少方言词今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

 

                                      

    邯郸人把木制的四条腿方形矮凳称作杌子。这种叫法是宋、元时遗语。宋代王暐《道山清话》忠宣公范尧夫条:“子弟书室中皆坐草缚墩子或杌子。”《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丁谓罢相,入对于承明殿,更以杌子进。”可见宋代时就有这样的叫法。

    考杌子之得名,与“兀”字有关。在词书的解释中,兀有秃义,形容山秃为兀,兀立就是直立。古人在给这种平顶而直立的木凳命名时,借用了兀的这种含意,以兀表意,加木旁表意,就成了杌子的“杌”。旧时的杌子,方形的面,料厚腿粗,墩实耐用,往往一家几代人都用不坏。因看起来粗笨,已在现代化的城市中难觅踪影了,但在农村还时可看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邺君王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