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西藏】(2):与南迦巴瓦无缘

标签: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山林芝地区南伊沟 |
分类: 旅行笔记 |
九点,降落在林芝。由于该机场隐蔽在狭窄弯曲的雅鲁藏布河谷中,四周尽是崇山峻岭,加上经常低云、风速大、风向紊乱,因此荣获世界上最难起飞降落机场之美誉。
http://s14/mw690/001O235Pgy6EmhF5lHTbd&690
http://s4/mw690/001O235Pgy6EmhIaG5lc3&690
http://s8/mw690/001O235Pgy6EmhLbDF587&690p1,p2,p3.
我们降落的这个早晨,平静无风。走出机舱,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毫无缺氧之感。机场海拔2949米,大多数人在这个高度不会难受。环顾四周,尽是山,我们正置身于东喜马拉雅山脉的群山之中,山腰以上云遮雾绕。刚刚在空中,惊喜地看到了耸立于云层之上的万重雪峰。现在,展现视野的是云层以下的森林和谷中流淌的河流。
一行人钻进5辆越野车,即刻驶向雅鲁藏布大峡谷。出机场,迎面一条河,5辆车鱼贯趟水而过。机场到派镇的80公里一直沿着雅鲁藏布江走,河谷开阔,水流舒缓,江面时常有沙洲出露。经过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汇合处,远远可见两股水一清一浊,泾渭分明。途中我们在一处叫“佛掌沙丘”的景点稍作停留。这一带河岸绵延几十公里均被茂密植被覆盖,唯对岸这一处突兀呈现一片规模不小的沙丘。一行人中的地质学家解释沙丘的成因,是风在枯水季节将河床中的沙扬起,堆积在对岸。沙丘下面曾是一个村庄,沙竟然不偏不倚埋了它。
http://s10/mw690/001O235Pgy6EmhT7aOde9&690P4. 佛掌沙丘
http://s2/mw690/001O235Pgy6EmhWGmkN11&690P5. 我看到的南迦巴瓦
http://s13/mw690/001O235Pgy6Emi1pvbucc&690P6. 别人看到的南迦巴瓦
http://s3/mw690/001O235Pgy6Emi5PTdU32&690P7.
过了“佛掌沙丘”,河谷渐窄,河床下切渐深,道路攀升。转过一道弯,进了大峡谷景区入口。天色黯淡,飘着小雨,在前方黑黝黝的两山之间,露出一个金字塔形雪峰的模糊轮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迦巴瓦峰了!我隔着窗玻璃拍摄,司机说,“不急,前方有近距离观景台”。八月正是西藏旅游旺季,到处是身穿冲锋衣的游人。景区观光车上书写着激动人心的大横幅:“在世界最大峡谷,看中国最美山峰”。
雨季八月,这激动人心的愿望多半会落空。果然,入口处那黯淡的一瞥是我们在藏东南唯一一次看见南迦巴瓦。喜马拉雅山东段的这座最高峰(海拔7756米),终年云雾缭绕,难见真容。后来到了观景台,连神山的轮廓都看不见了。只看见翻滚的白云和一棵大树,藏人认为它是棵神树,树上挂满敬奉神山的哈达。
想看世界最深峡谷,比看南迦巴瓦峰还要难。在派镇直白村,极目远眺的游人,无论如何努力,看见的只是峡谷入口。只见雅鲁藏布江滚滚东去,隐入山后不见了。五百公里长的大峡谷,全部隐蔽在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交汇的最曲折幽深处,山高路险,难以涉足。要去旅游宣传中的峡谷大拐弯(扎曲村),走最短的捷径,也要翻山越岭,艰辛跋涉2天,来去4天。没有健壮脚力、充足时间和扎营准备的人,只能望山兴叹。
http://s10/mw690/001O235Pgy6Emi9DD2Ve9&690P8. 大峡谷入口
http://s7/mw690/001O235Pgy6Eminwp3U06&690P9. 峡谷边的村庄
依我看,大峡谷的神奇,也许并不在于它的奇特U形大拐弯。金沙江和帕隆藏布也有U形拐弯,也毫不逊色。大峡谷最神奇的,是它作为青藏高原的水汽通道。印度洋的氤氲水汽,正是借大峡谷为通道,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千山万壑,源源不断来到高原。这股暖湿气流带来充沛的雨水和能量,藏东南温和的气候、茂密的雨林、密集的海洋型冰川、湍急的河流、多样化的动植物和气象万千的美景,莫不于此相关。
想象一下,雅鲁藏布江,它从直刺青天的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古冰川中流出,在它流下青藏高原后,滋润了广大的印度平原。难道这伟大河流汇入印度洋的一小部分,不应该再回到产生它的高原上来吗?
大峡谷的另一神奇,在于它并不单纯是条河谷,它恰巧还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的缝合线,这是个罕见的巧合。试想,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奔流而去,乃是顺应了一条天造地设的大裂谷,而峡谷大拐弯则是适应了碰撞线的转折而形成,这是多么神奇!
http://s14/mw690/001O235Pgy6Emijg71P7d&690P10.
印度洋的水汽在一个叫南伊沟的地方,发挥到淋漓尽致。这地方,雨仿佛是与生俱来,空气潮湿得都能拧出水来!下午我们来到这里时,雨下个不停。南伊沟是米林县境内一条横切喜马拉雅山的40公里长的深谷,南伊河从谷底湍急流过,它是雅鲁藏布的众多支流之一。进沟的路一直与它相伴,我们一路见识了它的活泼,它的无与伦比的清澈。由于印度洋的水汽逶迤来的这里,峡谷内呈现典型亚热带雨林景象。低坡上是桦树、柏树,往上是清一色的喜马拉雅松,再往上是皑皑雪峰,只是这个季节云雾缭绕看不见。从南伊沟再往南一公里,是有争议的中印边境线,两边都有重军把守。所以进南伊沟,要经过边防哨卡检查。
http://s3/mw690/001O235Pgy6EmiufdUm82&690
http://s16/mw690/001O235Pgy6EmiwBMC30f&690
http://s15/mw690/001O235Pgy6EmizLeqi8e&690
http://s12/mw690/001O235Pgy6EmiBQ0CD4b&690
http://s1/mw690/001O235Pgy6EmiEBtraa0&690
http://s3/mw690/001O235Pgy6EmiH4rxo52&690
http://s1/mw690/001O235Pgy6EmiJBOwg80&690
http://s16/mw690/001O235Pgy6EmiM3F8jcf&690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若不是中印战争,这里遗世独立,极为隐秘。密林中居住着一支人数最少的民族,叫洛巴族。洛巴人信奉原始巫教,一直保持着刀耕火种、结绳刻木记事的原始生活习俗。在藏语中,“南伊”意为仙境,如今,仙境开发成了收门票的景点,并被冠之以“小九寨沟”。森林中开了一条栈道,通往密林深处一片被山脉环绕的草甸,一派安恬。
从南伊沟出来,马不停蹄,赶往鲁朗。过林芝县后,道路一直攀升,从海拔2400米的雨林一直爬升到4728米的色季拉山口。山口已在植被线之上,光秃秃,又冷又荒凉。色季拉山是尼洋河与帕隆藏布的分水岭,也是看南迦巴瓦的两个最佳地之一。不用说,我们再一次与这云中天堂无缘。
http://s1/mw690/001O235Pgy6EmiQ28HC20&690P19,
http://s15/mw690/001O235Pgy6EmiWQccS8e&690
http://s7/mw690/001O235Pgy6Emj8AHc216&690P20, p21.
中科院藏东南观测站(红色房子)
暮色中到了鲁朗,入住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鲁朗观测站,这个观测站简直就是建在画中。房间窗外是一片牧场,景色之美,真叫人喜出望外。当晚去鲁朗镇吃石锅鸡。鸡是藏香鸡,辅以当地的松茸、菌、参等各色山珍,鲜美异常。石锅来自墨脱,石料取自南迦巴瓦山上的一种皂石。虽然一整天都没看见南迦巴瓦,原来还是与此山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