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渡山“甲秀楼”是复建修缮还是改装易容?
(2009-10-21 21:16: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聚焦民生 |
清·嘉庆皇帝穿西服
待渡山“甲秀楼”是复建修缮还是改装易容?
近日,记者登上陆丰市甲子镇待渡山,来到矗立山顶的“甲秀楼 ”古塔前时,发现尽管古塔依然健在,但已完全被改装易容,原貌尽失,古典风采已荡然无存。这让记者对当地文物古迹的保护忧心忡忡。
待渡山、“甲秀楼”完全被改装易容
文物遗迹不可过度开发,她所承受的能力是一定的,超过了这个能力,文物遗迹肯定会有所损毁,这种损毁可能是微小的、不易察觉的,但等到你发现它的时候,恐怕已失去了补救的可能。
记者看到,在待渡山东南面山腰竟然还拦腰开拓了一条登山的新石阶路。尤为不解的是,同在山簏东南面,还拓地新建了一个石材和水泥结构制式“六角亭”。该亭修建不仅与古塔极不协调,又破坏了待渡山上的整体的历史效果。更为可笑的是,“六角亭” 究竟是台是阁?靠塔一边匾额撰写着“风月台”,而临路的这边则撰写了“逸江阁”。当地一位文化人说,“这样修建修缮不伦不类,实属画蛇添足之举,犯了文物古迹按照原貌复建修缮的大忌,真是留下遗憾。”而一位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居然还挥毫将依山傍水的待渡山誉之为“圣岛”。
当地一位群众激愤地说,“没见到如灰、沙、土的‘三合土’垒筑和石砌痕迹,这就是重新修缮后的结果。在‘三合土’质地的塔身外面涂上了很现代化的一层厚厚水泥沙浆,然后贴上仿古石砖!这跟清嘉庆皇帝穿上西服没有二样。”
文物专家指出,保护文物不是仅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解决的事,要靠每一个人的保护意识。然而,不经意间的一个行为,都会破毁我们身边好不容易保护下来的文物古迹。
“07年修缮之前,可能经受岁月浸袭风化,‘甲秀楼’塔身各层都有灰泥脱落,墙体中间有些已外鼓,塔内的楼板全部损毁,部分塔沿与角石已缺失,檐角石栅也已丢失……”在待渡山上闲游的一位群众告诉记者,“是当地一位外出经商成功人士见状萌发出资修缮的,可没想受委托打理的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底蕴,完全不懂修缮以“保留原貌”为基本这一原则,使这一善举大打折扣,好心帮出坏事。”
古塔成了与文物毫无瓜葛的建筑
当记者登上待渡山审视这座古塔时,却怎么也分辨不出它原本的建筑材质。如果不是有古塔门上刻有“甲秀楼”三字石匾额高悬,肯定会以为它是与历史文物古迹毫无瓜葛的什么建筑:崭新的仿古石砖、经过打磨抛光的石阶、塔旁翠树林翳掩映之中的用水泥、木材、石料构建的探出长长的彩色屋檐的“六角亭”,以及古塔的门窗都装置着现代材质的不绣钢门窗等等,这都与具有200年历史的文物古迹格格不入。
当地一位社区干部说,“我们知道,维修文物古迹,应保持它的原汁原貌,不可轻易加入现代的元素,要做到‘修旧如旧’。为‘甲秀楼’墙体贴上仿古石砖、为其门和窗装不绣钢门窗、在山腰新建一座“六角亭”等,当时,我和市文广新局一位负责文物保护的领导就觉得破毁了整座“甲秀楼”古塔的味道,镇有关领导也提了反对意见,但结果令人不敢苟同,受委托打理做‘好事’者依然是一意孤行。”
“当时受委托打理做‘好事’者,特有一点“甲秀楼”是他家老祖宗的遗产别人管不着一样。不知为什么,镇政府最后也不了了之,就因为镇政府领导怕得罪人,从而使这一还遗存一丝古典风采的古塔彻头彻尾充满了现代气息,真是悲哀。”社区一位年轻工作人员说。
另一位社区干部说,“不了了之,我认为当时主要是镇政府考虑怕打击那位出资者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事隔这么多年,这事就别再提了吧,反正生米都煮成熟饭了,没什么意义。”
修旧如旧,是维护修缮文物古建筑的惟一原则。记者认为,类似这样没有保护其特色建筑风格的修缮,实质上等于给文物古建易容,客观上破坏了国家文物,使文物变成非文物。
“甲秀楼”古塔:专家不会予以认可是古迹
文物古迹,凝聚着先人的智慧,留存着岁月的痕迹,是历史及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世珍宝。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当地仍有不少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文物古迹被毁坏了,也就彻底消失了。一位看上去挺有思想觉悟的基层干部振振有词对记者说,“这么破旧的东西了,那位老板能出钱修理它,就应感谢他了,他要怎样修就让他怎样修,反正修了总比不修好。”单从这位基层干部讲话,就完全看出他对文物认识的浅薄与无知,折射出他的素质与水平。他那里知道,文物古迹是国家的,不是他家的痰壶可以想扔就扔!复建修缮古文物是要按照 “整体控制、统一规划;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古建筑修缮原则严格进行的。
陆丰市文广新局负责文物保护的一位领导对记者说,“当地热心人士出资对其进行了‘落架’修缮,这是好事。但在修缮中走了样,没有按式样、高度、体量、材料、工艺、颜色、平面布局等开展修缮,以严格保护其特色建筑风格。‘甲秀楼’动工之前,我曾专程赴甲子,会合镇和社区有关干部群众,依据“保持原貌,修旧如旧”这一最基本原则提出建议和要求,但‘甲秀楼’修缮自始至终我局从未收到甲子镇方面报上什么方案。省以上文物部门和专家们怕是不会予以认可的,从此以后待渡山和‘甲秀楼’只能屈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了,真可惜。”
“‘甲秀楼’,可是目前我国岭南地区沿海用灰、沙、土‘三合土’构筑的三座中唯一现存的一座泥塔啊。”一位社区干部告诉记者,“这是有资料可考查的。”
“原汁原味”保护无价的历史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记者认为陆丰市甲子镇待渡山和“甲秀楼”古塔如此复建修缮,不仅与当地党政一些人的素质低有关,而且与他们对文物历史价值的认识有关,没严格把关和控制,说明他们对保护文物古迹意识极其淡薄。当然,这也反映出相关监管部门对破坏文物等行为的惩治力度不足。
待渡山,蕴涵着宝贵的瀛江流域文化遗产。遵循“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修缮原则,秉承历史原貌地科学、有序褪去乱修乱改的痕迹,还“甲秀楼”古塔一个本来面目,是当务之急。
链接:待渡山“甲秀楼” 历史威镇海隅
待渡山位于甲子镇东隅瀛江岸边,又名大胆山,山不很高,却满山苍郁,树木枝繁叶茂,婆娑多姿。相传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都临安失陷,元军追迫,赵罡及其弟两帝在张世杰、陆秀夫等护卫下,从福州沿海惊慌逃至甲子,准备渡海东进与文天祥会师,以图东山再起,故此山得名“待渡山”。驻扎此山时,他们得到甲子进士邑人范良臣进食劳军,赐之为右仆射,渔民郑复翁率众勤王,被封为都统。两帝惊魂稍定,胆量大增,故待渡山又名“大胆山”;待渡山山顶矗立着“甲秀楼”古塔。史载,建于清嘉庆十年(1850年),为两层泥塔,塔形挺拔,结构精巧,高15米,呈六角形,塔刹为宝葫芦刹顶,塔尖直指蓝天,造形独持,十分壮观。“甲秀楼”门口有一对联,曰:“书云大手笔;镇海小神山”,体现了“甲秀楼”与待渡山伟岸高拔,威镇海隅之势。“甲秀楼”依山傍水,登楼远眺,海天一色,归帆返照,潮涨期到时,可见海水如千军万马涌入甲子港,气势不凡,场面壮观,景色很是迷人,为当地文人墨客登临饮酒赋诗、览胜怀古之处。是甲子镇重要标志性古建筑,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